征两种繁体

如题所述

征两种繁体是征和徵。

征(拼音:z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徵:用于表示“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时读zhǐ,不简化作“征”。征和它的繁体“徵”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征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征伐,后引申为远行。

徵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为征召,引申指征求,又引申为征收、征取。还表示迹象、现象,引申指证明。“徵”有zhēng和zhǐ两个读音,《简化字总表》规定“徵”读zhēng时简化为“征”,但用于人名时不宜简作“征”,如魏徵、文徵明。征是形声兼会意字。

从彳,正声。彳为表示道路意义的“行”字左半,亦表道路。“正”为“征”字初文,甲骨文字形作A,上面“B”表示城邑,下“C”为人脚形。举趾往邑,会远征或征伐之意。上面的口形或写为一实心圆点。

金文“正”字上部的圆点或演化为一短横。春秋、战国金文“正”字上部常增添一短横,《说文》古文从此。甲骨文中已有了从“彳”旁的征字。金文或增止成为从辵、正声的形声字。彳、辵为义近形符,常可通。

《说文》小篆从辵、正声。或体则从彳。汉以后一般只用从彳的征了。征本义为征伐。《殷墟文字丙编》52:“贞:王叀侯告比正(征)尸(夷)?”《书·胤征》:“胤征。”孔传:“奉辞伐罪曰征。”引申可指远行。

《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由本义征伐还引申出夺取、收取赋税等意义。正加上彳或辵旁后与正逐渐分化为两字。“正月”一般只用“正”,偶或用“征”字。

员鼎“征月”即以征为正。征又或用同“钲”。䣄尹征城:“自作征城(“征城”即“钲铖”,一种乐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