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另一个得以充分说明超越原则的,是一个关于浪子回头的寓言。

故事里,某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离家后误入歧途,而另一个儿子则是「好孩子」,留在家里跟父亲一起工作。

某天浪子想起了他家,决定回去找父亲,但并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有何遭遇,或者家人会如何对待他。

到家时,本来以为儿子死掉的父亲欣喜若狂,以一场盛宴来庆祝儿子返家。父亲不但让回头浪子保有人子的所有权利,而且如果他不曾出走,好像还得不到父亲的那么多关爱。

父亲接受了浪子,欣喜若狂的表现让多年来都待在家里的「好儿子」感到愤愤不平。当「好儿子」去找父亲抗议时,父亲试着解释,跟他说:「你看看,我以为他死了……结果他还活着。我以为他死了,结果他还活着。」

这位父亲与两个儿子分别代表你自己身上三种截然不同的个别面向。父亲代表你的生命本源;好儿子代表的是你身上已经与生命本源融合在一起的部分;浪子则是并未与生命本源融合的部分,这一部分的你并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最高价值。

你身上那如同浪子一般反抗与叛逆的部分总有一天会想起生命本源,想要回归,就像寓言里的回头浪子。

此外,就像在故事里一样,你的生命本源也渴望与你的全部团聚,因此对你伸出双手,就像父亲伸出双手,接受浪子一样。

但是你身上「好」的那一部分,多年来始终试着循规蹈矩,忠于自己,只会做好事的那一部分却拒绝与另一部分团聚。

拒绝让你身上各部分自我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原本浪荡的那一部分,而是一向逆来顺受,试着当好人的那一部分。

我们之所以无法与崇高的自我,也就是与我们的生命本源重新团聚,大多数人认为都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叛逆的部分―――包括我们的轻率、失败、妥协、说谎、不诚实、投机行为、自私、憎恨、偏见、忌妒、卑鄙、贪婪、自我主义、懒惰、毁灭性格、消极负面与反叛。

与此看法相反的,你身上叛逆那一部分本来就有「回归」生命本源,与它结合在一起的天性。

你之所以不愿原谅自己,不是因为你身上有叛逆的那一部分,而是那「好的」,逆来顺受的部分拒绝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强烈渴望。

当浪子想起可以回家时,不会有任何预期―――也就是不会有任何保留。

当你渴求完整自我的欲望觉醒时,你在回归自我时不会有任何要求,不会有任何期望,不会设下任何条件。相似的,就像父亲因为浪子回头而欣喜若狂,你的生命本源也会欢迎你的自我回归,不会设下任何条件,也不会测验你的自我是否真诚,而且也不求悔改、解释或补偿。

超越经验之所以能够成真,全都是因为父亲(生命本源)怀抱着无条件的爱,渴望自我回归。「我以为他死了……结果他还活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