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断句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桃花源记》断句如下: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作于陶渊明的晚年,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

文中借武陵渔人之口道出“世外桃源”的风格、历史和其中恬静、安逸的生活。桃花源中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齐,并有肥田、美池、桑树、竹子,道路纵横,时闻鸡犬之声,男女老少皆愉快安乐,热情好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而入此绝境,遂不复出,与外界隔绝,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渔人辞归后,告知太守,太守又派人前往寻找,但因迷失方向,而不复得路。

后来南阳的刘子骥也去寻找桃花源,但也没找见。作者通过记叙这个故事,对人人劳动、无须纳税、男女和睦、愉快安乐的桃花源社会做了热情的颂扬,并借此反衬出外界社会的丑恶。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生产凋敝,生灵涂炭。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他不能不思索这样一一个问题:人类社会与其让那些昏君暴君高居于万民之上,制造压迫和剥削,不如不要皇帝,过一种人人都幸福平和的生活。

《桃花源记》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他的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篇小记流畅生动、跌宕起伏、虚实结合、想象丰富,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社会。这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宋李公焕评为:“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笺注陶渊明集》)这正是对这篇文章的准确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4-02
《桃花源记》断句如下: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