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游韶山与花明楼心得体会1000字左右。。。。急需。。。。

如题所述

游记
曾一度向往那种背个背包,装个单反的自由行者,所以每次坐上车子出发至某一地点时心里总是会有一番别样的感觉。不过带着负责管理好52个人秩序的观光游程让我还是不敢太过放松,兴许是集合太早让平时睡到八点才回起床的同学们感到身心疲惫,车子里除了几个兴奋点的女生之外其余都在补觉。睡觉的时候我想其实这样的旅游多少是有些无聊的,没有我们喜欢的旋转木马也没有可以神怡的优美景色,有的只是令人回味的历史,但我认为对毛主席那些丰功伟绩或者成长故事感兴趣应该是那种缅怀历史的老人或者是天真的少先队员,而于我们而言韶山之行有一部分是证明我去过韶山,有一部分是觉得好玩,至于另外一部分便是为了完成作业罢了。
由于司机叔叔的跟错路导致我们班先韶山后花楼明,不过于我而言我是很感谢司机叔叔的这次失误,因为这次失误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种失望而转欢喜的感觉美不言喻。因为本来就是五一出游的好季节再加上韶山的知名度导致整个韶山有点“人为满患”的感觉,即使是有八百亩之大的韶山也显得特别的拥挤,我们九点到韶山十一点多又要集合赶往花明楼,中间的两个小时我就在同志大家及时集合与排队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中度过,南岸塘的水里漂浮着白色塑料袋,荷花塘里的荷花叶是凋谢期中,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仅是简单的穿过了毛主席加的13间半的土房屋,而我的收获仅在于排队的途中听别的导游姐姐讲了几个主席生前的小故事。
匆匆别了韶山开往花明楼,这样让我们失去了很多该去看看的地方。当我们抵达花明楼时正值太阳强烈的当午,导游姐姐又冒泡不认识路带我们转了好长一段冤枉路。
到达花明楼门口时正值太阳毒辣,于是又几个怕晒的同学躲阴凉处不肯去里面参观,而我则是抱着不浪费坐车的时间去里面逛逛,然而这一逛着实逛出了感觉。花明楼不同于韶山的知名度而面积也不比其小,首先便没有了排队的顾虑,韶山大部分景观是以还原为主,而花明楼则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化设计。刘少奇纪念馆分为六馆,各馆或陈列着刘少奇生前用品与值得纪念的物品,值得提及一下的是刘少奇纪念馆的纪念品价格相比韶山便宜不少,当然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会是这些布满现代化气息的建筑,让我为之一震的是从纪念馆通往故居中那条约十分来钟的幽静的小路,参天大树,绿树成荫,阳光从缝隙中散下颇有朱自清《荷塘》诗境,两边的石头也成自然妆,我想世外桃源大致是如此吧。故居在一池碧水与青山辉映下,更显灵气与厚重。故居旁是炭子冲民俗文化村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接下来不得不谈谈少奇故居前的那口池塘,据说伟人的家旁都离不开一口井那是风水宝地,少奇故居前的池塘水质清澈更有不少闲情者在垂钓。
踏入窄窄的槽门,进入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院子,一块陈旧的“刘少奇同志旧居”字样的门匾随即进入眼帘。别看它现在安然地挂在正堂屋的大门上,却是故居风雨的见证。“文化大革命”中,故居被关闭,里面的东西遭到严重破坏,唯有这块门匾被花明楼公社一位炊事员冒着风险把它翻过来当成切菜的案板使用,才得以保存。1980年,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后,乡亲们又敲锣打鼓地把它挂在了故居的门楣上。
正堂屋的正前方摆放着一个神龛,右边墙上陈列着一本泛黄的老黄历,这本黄历书上记载了故居始建的时间。沿着正堂屋往右走,就到了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穿过刘云庭卧室,就到了刘少奇的卧室。1961年春夏之交,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乡调查时,就在这间普通的土砖房里整整住了6天6夜。房间里陈列着刘少奇回乡调查睡过的简易木床,使用过的简陋书桌、煤油灯和他回乡调查时伏案批阅文件的照片。靠东南角的这间是刘少奇大哥刘墨钦的卧室。紧接下来的是刘少奇父母亲的卧室,里面陈列着刘少奇父母睡过的床、织布的纺车及刘母鲁氏的画像。出此室便至横堂屋,再依次为烤火房、厨房、碓房及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
在不知不觉中,刘少奇故居已参观完毕,我的心情却起伏跌宕。在拜谒刘少奇故居之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一代伟人的刘少奇,无论从空间与距离上都离自己很遥远,也许是自己无法走近历史,抑或是穿越历史。在我的记忆中,这位伟人身上始终笼罩着很多不被人们知道的东西,尤其是“文革”中那段人妖颠倒的岁月。然而,今天我随许许多多瞻仰的人群一起,抚土墙,仰天井,游目于破旧的书桌与煤油灯,骋怀于简易的床铺与木凳,于是一位平民主席的风采就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心里突然滋生一种感叹:刘少奇就是那高耸的花明楼,寄托着人民的怀念。于是,故园新了,故园的一切都活了。故人虽逝,故园的魅力经久不衰。置身于这青山绿水当中,于恬静清幽中与这位历史的见证者——故居亲密对话,重新去审视一段历史时,我记起了这么一首诗句:斯人虽已去,浩气犹长存。充盈天地间,润泽世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6
你也长沙哪学校的么...
第2个回答  2011-05-16
我也想要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