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的人和没信仰的人,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我听到一个故事:一对中国青年夫妇到英国要买房,当然是物美价廉的了,他们选中一座房,房主是一对老年夫妇,基督徒,要价是4000英镑,年青夫妇想3000英镑可以接受,剩下1000英镑可以买些家具,但为了保证达到3000英镑的目的,砍价时就从2000开始。结果,2000英镑老夫妻同意了,交房时,青年夫妇以为房中不会有什么了,可是打开门以后看到,冰箱、立柜、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桌上纸条写着,你们刚刚起步,需要这些,留给你们吧,另外又为你们交好了200元的电费和100元的水费。这都是你们需要的,祝你们好运,幸福。这就是以爱人为理念的基督徒所想到的,而无神论的青年夫妇只想到自己。

有信仰的人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而忘私,没信仰的人,做“人”阴阳怪气,偷偷摸摸,自私自利;

有信仰的人做事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撞倒南墙不回头,没信仰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少两晌;

有信仰的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没信仰的人小肚鸡肠,目光短浅;

有信仰的人公者千古,没信仰的人私者一时。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都是有信仰的伟人!

在功利主义或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而集体迷失的当下,我们讨论信仰看起来似乎是奢侈而又势在必行!

在我看来,满嘴仁义道德,整天烧香拜佛,迷信风水等等“有为法”并不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全面理解自身文化传统或宗教体系(我们本土唯一的宗教是道教)基础上,并用比较学方法参照世界其他三大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融合、吸收它们的教义和思想,而总结并确立一套适合自身或本民族之心性发展,并有利于人类身心灵 健康 和合一的信仰体系。六祖慧能融合佛教而创立之禅宗所以从唐朝至今信众不绝,在于慧能独到之融合能力和直指人心之领悟能力而能让信众从博大精深的佛学简单直接地受益。所以,六祖慧能所开创的禅宗被后人称之为人间佛教。

如果谈到“有信仰的活着是什么感觉”,即你一旦确立某种宗教信仰,单从感官体验而言,相信对许多人来讲是“只可意会不可传言”,是非常神秘而又可持续的。最关键是籍由你内在的变化而带来全新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或世界观之蜕变。在此,我想以我母亲信教的简单过程来去论证。

我六十年代出生于六祖慧能家长广东新兴,家有六兄弟姐妹,父母都是文盲,八十年代前生活一直很艰苦。我是当地一千多人的几个村落,解放后第一个大学生,当时的确为家人和村里带来一点荣耀。母亲在农村时,与本地人一样信仰佛教,初一十五都在家烧香和拜土地,每年六祖诞也去国恩寺烧香,为家人祈求平安。母亲性格自卑柔弱,不善言辞,但勤劳坚韧,与父亲一起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兄弟姐妹。她对我们一视同仁,不会偏爱任何一个兄弟姐妹,更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对邻居和村民和睦友善,从不与人争吵,乐于助人。

1995年女儿出生后,母亲随我来到广东中山帮我带女儿,1997年随我搬入市区一个小区新房入住。不久,母亲在小区认识一位年近八十、来自湛江的邻居阿婆(我至今不知道她的姓名),她是基督教徒,信教已有十年,虔诚又心地善良。不到半年,我发现母亲不再家里烧香了,脸上的笑容和光彩比早两年多了,变得更加安详和悦。我问她近来有什么喜事。她说邻居那位阿婆带她去基督教堂,一个星期前入会了。我知道本地有许多基督徒,所以我和太太没有反对。教堂在市中心的老区,离家大约五公里,母亲每个星期天都与邻居阿婆一起步行到教堂,又步行回家,如此风雨不改地坚持到她离世的2007年尾,即足足十年!即使我与太太星期天有时休息可以开车为她们接送,但母亲每次都坚持拒绝,一来怕麻烦我们,二来她容易晕车,但关键的是第三点,走路可以与阿婆慢慢交流,而且对她们的 健康 有利。如果不是我的疏忽,没有及早认识到母亲长期的便秘会演化成最终的结肠癌(2007年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母亲做到一半中途停止,2008年再复检发现是结肠癌晚期),以母亲的身体素质完全可以多活十年!

2008年汶川地震,我作为中山两位诗人志愿者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国诗歌万里行诗人赈灾志愿团”。其他家人都反对我参加此次活动,母亲反而鼓励我,希望在国家面临灾难时尽自己之力帮助更多人。在汶川的七天八夜,我除了参加部分灾区的采访活动和整理文稿外,我最牵挂的是母亲,想起白天惨不忍睹的灾情与病榻上骨瘦如柴的母亲,几乎每天都流泪!2008年的平安夜,手术后坚持了七个月的母亲离开了我们,终年74岁。期间,她的基督徒姐妹从本地的医院到我老家新兴(母亲在老家离世)不少于三十次轮流看护母亲!他们的博爱精神和无私行为一度感染和激励着我与家人。父亲与我们兄弟姐妹遵照母亲的遗愿,她死后以基督教的仪式为她祈祷和安葬。这在当地是先例。母亲临终前叮嘱父亲,将其存折存起来的六万多元平分给六个兄弟姐妹。原来,我们兄弟姐妹平时留给她的零用钱都省吃俭用地存起来!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该对母亲说些什么,更不知道对我们的下一代说些什么。在缅怀母亲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本来已经好转的抑郁症重新发作,经常失眠。是在对母亲歉疚的泥潭里打转还是重新振作起来?我面临着抉择。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作为来自农村的文盲,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支撑母亲走到人生的彼岸?又是什么因缘让她从一个佛教徒转而成为基督徒?是冥冥中注定?还是母亲本能的爱促使她朴素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转变?如果迷信一点(这是我后来翻看族谱才知道),母亲生于六祖诞(农历二月初八),又巧合地逝于平安夜(十二月二十四)。这是注定还是巧合?而作为一位科学信徒,我宁可相信后者。

如果就“什么是好的信仰”而言,我母亲的人生体验与实践以及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的确可以给我带来如下的启示:

第一,信仰的前提是自愿性或非强迫性。除了像伊斯兰教国家或某些极权国家被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所统治外,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度,任何个体接受某种信仰与他的成长背景、文化程度,甚至肤色与民族没有直接之关联;

第二,好的信仰必须符合信徒良性之心理发展或能促使其人格向良性方向转化之信仰,迷信或邪教则相反,迷信或邪教通常导致人性的扭曲甚至摧残人性。信仰的良性变化通常表现为:坚守该信仰体系基本的戒律和教义,不损人利己、博爱、同情心、悲悯、对人宽容、无私助人、乐观平和,内心充满持续的激情、感恩、满足或快乐,有些甚至能与宇宙终极本体或上帝建立起某种神秘之联系等等(通过诗歌创作,本人也经常会产生能与万物沟通的神秘体验)。这点,我母亲的确做到了。她临终前告诉我们见到一道光,引领她瞥见上帝,所以走得非常坦然和安详。这对于一个文盲非常了不起,当然不能与德兰修女相提并论。

第三,更高层次的信仰,在我理解为应该是建立起你与宇宙终极本体回归之路的桥梁,也是你寻找并建立起内在心灵秩序与宇宙本然秩序相合一的纽带。这是许多诗人艺术家、作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灵性导师等普遍追寻的目标,例如诗人歌德、泰戈尔、作家托尔斯泰、作曲家马勒、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数学家莱布尼茨、心理学家荣格和弗洛姆、二十世纪世界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日本佛学家池田大作等等都是如此。

第四,对于科学家群体而言,他们大多寻找的是宇宙终极真理的信仰,在此我定义为科学信仰。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在此我引述《爱因斯坦文集》关于宗教的言论如下: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的工作取得成就。”

“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

爱因斯坦反复在此强调的宗教 情感 ,并不代表他是彻头彻尾的宗教徒。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出生于德国,成名于瑞士,受纳粹迫害而最终移居美国。但他一生与犹太教、基督教无缘,最终也没有成为任何一种教派的信徒,并经常笑称自己是没有国籍的游民。这与他生来向往自由的个性和对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定位有关,但最根本的,是与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有关:相信以宗教般的热忱投入科学理论研究,以逻辑实证为手段,人类一定能够掌握物理实在,最终能找到宇宙的终极定律——他一生孜孜不倦投入献身而未能成功的大统一理论。事实上,晚年的爱因斯坦更加成熟的人道主义情怀、自觉肩负起作为世界公民的强烈的 社会 责任感以及关于世界政府的构想,无不受到他致力于寻求物理学大统一思想的影响。

最后,我想在此强调的是整体性的信仰缺失与灵魂无处安放是造成今日 社会 全民焦虑之两大主因。所以,重拾信仰以及信仰什么,在今天失序的 社会 更显难能可贵!我并不主张人人盲目信教,并以为不一定要成为宗教徒才能体验类似信仰所带来的可持续的神秘 情感 。任何能给你带来静心与专注的活动,包括运动、瑜伽、打坐、冥想、舞蹈、听古典音乐、练习唱歌、画画、写书法、阅读与写作,甚至科研 探索 等等,只要你愿意坚持,都能体验并建立起类似宗教所带来的心灵秩序以及可持续的愉悦或快乐。这是我本人三十多年来通过阅读与写作行之有效的真实体验。

——诗人马丁林,原标题《信仰与心灵秩序》,2017-06-05于工作室,2019-04-16下午修正

1、在涉及金钱上,态度不同。

a、有信仰的人有感恩的心,无信仰的人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所为。

b、有信仰的人看钱态度淡薄,无信仰的人认为钱就是命,命就是钱,钱与命相连。

c、有信仰的人认为金钱可以用来自己生活,还可以用来帮助别人,无信仰的人认为钱可以存留给自己治病。

2、在涉及生命方面,认识不同。

a、有信仰的人认为生命由上天注定,无信仰的人认为生命在自己手里。

b、有信仰的人认为活着要多帮助人,无信仰的人认为做到本分便可。

c、有信仰的人相信死后有灵魂的审判,要多多行善积德,无信仰的人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

3、在待人态度上,方式不同。

a、有信仰的人真诚待人,不说谎话,无信仰的人每到触及自己的利益时,会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甚至会用欺骗人的方法待人。

b、有信仰的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帮助人,因为他知道帮助那需要帮助的人是每个人的应尽职责,无信仰的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帮助人,他们认为这是傻子的作为,比如有人说雷锋是傻子。

c、有信仰的人愿意做公益事业的义工,做文明事业的信守者和传播者,而无信仰的人恰好相反,不愿意做义工,并且这是浪费精力。

虔诚的信仰,能够激发人灵魂的高贵与伟大;人们在遇到危险与困惑的时候,也只有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活下去的勇气;人类 社会 任何困难的克服,以及任何伟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信仰的力量来帮助。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人生在世有信仰和没有信仰是大不一样的。有信仰的人一定是境界高的人,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会消沉颓废,会忍辱负重疗伤储能东山再起。春风得意的时候,也不会目中无人伤害别人。

没有坚定信仰的人就大不一样了。生活稍有不顺就会怨天尤人,不敢于承担责任,生活缺少大目标,做事容易喜新厌旧挑三拣四,大事难成功,小事不愿做。生活顺利的时候,容易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信仰不一定会促使每个人行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够说拥有信仰是错误的。总是,无论有信仰或者没有,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有一个向善的心,让这个 社会 变得更加美好。

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就如同有灵魂和没有灵魂一样!

有信仰的人,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是没有任何力量使其屈服的。比如,中国民族信仰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信仰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坚强意志和信念的根本!

如果没有信仰,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本。没有活力和动能的来源!所以,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或民族是危险的。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如同行尸走肉!

因此,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世上没有没有信仰之人,只是信仰不同罢了。比如,有的共产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的信仰我佛如来,有的信仰上帝基督,而有的什么主义教派也不信,只信权力和金钱。所以,从广义上讲,没有信仰的人不存在。若从狭义上讲,信仰只针对有理论体系的宗教和党派,没有信仰者队伍庞大,如大量贪官和为富不仁者。他们也许宣称信仰某宗教,但是假的,任何一个宗教,都让人正直清廉,决不鼓励贪占剥削。这些无信仰之人,也谈不上行尸走肉,相反,他们衣冠楚楚,得意洋洋,万人崇拜,一个比一个牛逼,虽然若有神灵,必下地狱,但活得无有拘束,不怕天理国法,一掷千金,享受无边,身边美女如云,美酒名车,穷奢极欲,千刀万剐不足平民之恨,下地狱受万般刑罚,不足罪之万一。

关于‘信仰’的问题谈一点我的想法看法同大家一起讨论和商榷。

什么是‘信仰’?

从语言或文字概念意义上来明确,所谓‘信’就是‘有或存在’而且相信、确信和坚信不疑‘;仰’为仰望,有敬仰之意,合二为一就形成一种思想意识概念,是一种绝对地独立自主精神,他人无可取代。信仰是自由的,信什么?是种自我的选择,全属私事,他人无权干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有各自不同的理由和目的。有的人信神(耶和华)、有的信基督(耶稣)、有的人信天主(圣母马利亚)、有的人信真主(穆罕默德)、有的人信佛(释加牟尼)、有的人信‘道’(老子),有的人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的人崇尚自然科学,把科学做为毕生为之奋斗与追求目标;有的人无所信与不信,只求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活得自然实在而且实际,然而,无论你有怎样的信念与信心,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和实现怎样的目标,我要提醒的是:你该用怎样的方式与方法去实现你的所谓‘信仰’目的和目标?你坚信不疑的确信事实根据又是什么?能否做到自洽并给自己一个合理的逻揖解释?信仰是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个人生命的动力和支撑,寄托的是人生未来的希望与愿望,也是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是个重大选择问题,需要认真地正确对待。个人信仰一旦形成,就要确信不疑并为此矢志不渝,就要秉持操守而不去背叛,因为,自认确信的那一天开始你就已经对自己的‘信仰’做出了郑重承诺,方向目标只有一个,无可反悔,否则,背叛信仰行为不但可耻,而且也背叛了自已的灵魂,是种罪过,那些在上帝面前受过洗的;在佛面前受过戒的;在党旗面前举拳发过誓的,都要牢记自已的使命责任与担当,要不惜生命兑现自已的承诺,否则不如当初无所信与不信,那样反而活得更实在、更真实和更实际些。

有信仰的人

通常情况下:做事心中有杆秤 更客观 公正 善良 谋求正义 讲求信用 知天下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 善小亦为之 恶小亦不为

特殊情形下:依天道而为之

没有信仰的人

任何情况下:做事只求私利 无法无天 欲壑难填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善小亦不为 恶小亦为 为人不耻 不耻下流 自甘堕落 自以为是 只相信自己

没有信仰的人生就是不肯牺牲任何事情,以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自己生命当中所有的幸福都作为利益来加以衡量和补充,使自己在人性当中拥有的感情,以各种斤斤计较的情形出现在他人的面前,而使自己不受人们的欢迎。具有信仰的人生总是在各种场合当中,努力奋发进去的时间,自己奉献的功能,而是自觉的牺牲成为生活当中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得到大家却是一致的尊敬,生活当中所有的苦难都与大家共同分享,而是自己吃苦在前享受自慰后,得到大家一致的。尊崇形成,生命当中幸福的不断来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