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讽刺了什么

如题所述

《儒林外史》由吴敬梓跟具自身的所见所闻而写成,在其中年之时,曾生活于南京,接触了许许多多仕途不顺的人,再结合自身屡试不第的经历因此感受到了当时科举制的弊端与黑暗,“八股文”所选拔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因此《儒林外史》也着眼于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百态,揭露了一些附庸风雅者的真相,抨击了科举导致的腐败现象,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一、揭露了一些附庸风雅者的真相

科举制度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失败者,而这些失败者有很多既无法放下身段,又无法令攀高枝,于是就选择效仿古人,做一个如同“魏晋之士”般的狂狷者。

可是他们学得到皮毛,却学不到精神内涵。他们的本质还是低下的,内核都是庸俗的。因此,在书中他们所开设的“名士大会”,只是一场闹剧,揭露了他们丑恶的嘴脸。

二、抨击了科举导致的腐败现象

科举制成为了众多人梦想中的升官发财之道,无数的人挤破了头都希望借此可以升官发财。因此,一旦他们真的拥有了科举功名之后,就将目光投向了谋财之道上。他们往往不会给百姓带去什么福报,而只是通过各项苛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整个社会又如何走向正道。

三、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科举制也让人们分出了个三六九等,那些屡试不中的人们只能遭受人们的白眼,卑躬屈膝,任人欺凌。而那些成功中举的人们,即可以立刻转变自身的地位,成为了众人附庸的对象,被众人所推崇。就如同范进前后的转变,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整个社会处以畸形的人情世故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0
《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