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

如题所述

风暴潮是指由于大风和伴随着的大气压力急剧改变而导致海洋或湖泊水面异常升降的现象,因而也叫“气象海啸”、“风暴增水”或“风暴减水”。但是,就其危害程度而言,以风暴增水为烈。特别是当风暴增水与天文大潮同时发生时,由于两种增水叠加在一起,可使水位异常抬升,海水向内陆侵袭,在沿海地区造成重大自然灾害。因此,现在海洋预报中发布的风暴潮警报主要指风暴增水。

在世界的热带和温带沿海地区,风暴潮经常发生。在热带地区发生的风暴潮是由热带气旋(如台风、飓风等)引起的,其特点是水位变化急剧,增水大。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尤以夏季最为显著。这类风暴潮分布地域甚广,包括北太平洋西部、南中国海、东中国海、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南印度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太平洋西部等区域。其中,我国东南沿海、菲律宾沿海、日本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孟加拉湾等,热带气旋频繁,出现风暴潮的次数也最多,被认为是世界海洋灾害的重灾区。例如,据统计,在我国沿海增水1m以上的风暴潮平均每年发生14次,造成严重灾害的风暴潮平均每年2次。迄今世界上有记录的风暴潮增水,最高记录是7.5m,相当于一座三层楼的高度,发生在美国东海岸;其次是在孟加拉湾沿岸发生的一次风暴潮记录为7.2m。我国有记录的风暴潮最高记录是5.94m,1980年发生在广东湛江的南渡。

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主要发生于冬、春季,其特点是水位变化不剧烈,增水较小,持续时间较长。这类风暴潮多发生在温带沿海地区,如北海、波罗的海、美国东海岸、日本沿海、我国北部沿海等。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与热带风暴增水相比较小,迄今已知的最大风暴增水不超过4m,但同样也会造成灾害。以我国渤海为例,据统计,1950—1981年间,在渤海湾发生1m以上风暴潮增水的过程有244次,平均每年8次,其中有5次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对于风暴潮灾害,生活在沿海地区人是有深切体验的。1970年11月13日,在孟加拉湾沿岸发生的一次强风暴潮,潮水不但淹没了大片土地和村庄,而且夺走了近30万人的生命,超过了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风暴潮灾害记载。例如,1696年6月1日,在长江口一带发生的一次风暴潮,曾使上海、宝山、崇明、吴淞一带被潮水淹死10万余人。1895年4月28日,渤海湾遭受风暴潮袭击,几乎摧毁了大沽口的所有建筑物,造成2000多人死亡。建国以来,由于记录较完备,对风暴潮的灾害有更清楚的认识。例如,1969年7月28日在汕头地区发生的一次风暴潮,使当地水位急增3m,汕头市平均浸水1.5~2.0m,成了“水城”,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1992年夏发生了一次近年来特大的风暴潮,几乎波及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尽管海洋部门及时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并采取预防措施,大大减轻了灾害程度,但仍然造成不可抗拒的损失,包括淹没田地3000多万亩,海堤决口1万多处、长约1100km,倒塌房屋近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人员伤亡280多人。触目惊心的风暴潮灾害,引起了各沿海国家的广泛关注。许多海洋学家开展了风暴潮的科学研究,成为海洋科学和灾害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6

风暴是怎样形成的

第2个回答  2020-09-1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