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患者快死了你怎样委婉的告诉他

一个患者快死了你怎样委婉的告诉他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许因了你的一句话,就能让人从希望的天堂坠入绝望的地狱,能够让炙热燃烧的火焰熄灭,能够让沸腾的心灵变得再无生气……身处提倡透明医学与参与医学的人文医学时代,医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病情,虽然告知义务已经很明确,但是对于医生来说,近几年来,在医患不信任、医患纠纷增多等医疗大环境中,如何告知“坏消息”俨然成为考验医生医学修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日常诊疗过程中的难以绕过的难题。

我们很多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鉴别诊断的过程中苦苦寻找有效治疗方案等。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动用了很多资源去做这些事情。但在整个过程中,病人只感觉到了创伤性的检查和承受的痛苦,没有体会到整个医疗团队为他做了那么多的努力,这说明医生的告知技巧还不到位。医生应该把为患者做的事情,用合适的方式让他有所体会。
1.区分告知对象:“直面病情者+不愿意直面者” 

医生无法要求每个病人的素质是一样的,每个病人都可以在听到坏消息时震惊还可以有逻辑地思考,有的病人则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一位肿瘤科医生介绍,一位病人查出癌症,他在与医生谈话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坚强,他说他是“努力活,准备死”。后来这个病人半年的预期竟然活了一年半,到现在还在努力地活着。很多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许多心理健康的肿瘤病人对坏消息的承受力远比人们预料的强。也有一些患者不愿意直面病情,宁愿逃避,这时,医生逐渐地把坏消息传递给病人可能更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健康的心理造成了康复的病人。

2.告知方式:“诊断的说明+诊断策略”

有时候病人知道诊断之后,会想的比病情本身还要严重。医生可以告诉他这个病并非不可治愈。最好的告知方式是随着诊断的说明,马上要跟进诊断策略,即病人他可以做什么,或者医生接下来用什么诊疗方式。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应重庆一家医院邀请监考。考试题目就是:出生仅3天的男婴患先天性心脏病。医师该如何将这一“坏消息”告诉年轻的妈妈。殷会长回忆说:“有一位小刘医生的回答让我很感动。”这位小刘医生是这么回答的:“小李,宝宝的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宝宝的心脏出现一些毛病……作为医师,我也感到很难过,但不得不将这一结果告诉你。前些天也有一个类似的宝宝,但是经过积极地补救,现在都已经快出院了……现在的医学技术很发达,治疗技术也十分成熟……”人文医学讲究“语言艺术”,而告之患者病情这个环节又最能体现医务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3.医疗保护:不是所有的坏消息都要告诉病人

告诉病人病情是医生职责,但是不是一定要完全将坏消息告知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状态酌情考虑,与患者家属进行商讨,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医疗保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顾晋主任提到这样一个案例:患结肠癌的陈先生一直认为自己得了结肠息肉,当医生提出术后要化疗,陈先生嘀咕开了:“听说得了癌才要化疗,莫非……”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护士做了以下解释:“陈先生,您得了肠息肉,但有一部分病变病理上看不太好,为了防止这种病变进一步向恶性发展,大夫要您化疗。”虽然不是完全的告知,一句话使陈先生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又把可能的坏信息传递给了病人。很多病人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只要了解自己的病情,还是非常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家属告知:“反复解释+分析利害+公开透明”

一般医生选择“坏消息”先让家属知道。病人心里会预见自己这个病很麻烦,但是当医生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他的精神不会崩溃;不说,不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他还是愿意由家属和医生沟通。他觉得通过与家属慢慢谈,慢慢渗透给他,他更容易接受。但是怎样告知患者,同样是医生的“命题作文”。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说,患儿的坏消息对家长的影响包括精神打击、经济负担、生活负担长期特殊照顾。医生要用家长能懂的话讲清病因病理诊疗预后,结合一般规律分析患儿具体情况,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使家长理解。医生还应逐项分析利害作出决定向家长讲明,并请家长参与进来,详细分析病情,精心设计方案,展示细致操作。一切要有根据,公开透明,充分体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精神。张院士特别提到,即使医生讲清病情后家长选择放弃,医生仍应把可能合理的治疗设想提供出来,供他思考。使他知道医生确实千方百计争取救活。如此,医生力也出了、心也尽了,也对得起患儿和家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9
如果是医生的话,大多数医生是不会对患者说的,除非是患者自己强烈要求告诉他真象。
如果是朋友,这种事情也不会告诉患者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9
你可以吃药 药吃完就到日子了 我给你开一个月的药
第3个回答  2018-06-29
委婉也不能说,打死不说
第4个回答  2018-06-29
不用告诉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