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简介

如题所述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扩展资料

孙中山主要贡献

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三、坚持实业救国。

四、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2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孙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反对使用黄兴提出的井字旗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未经过南北政府一致同意),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永久保留其于党内的“总理”职衔。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孙中山为广府人,出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县。

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提倡三民主义,一般认为是为中国历史结束帝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领袖。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未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父,因毛泽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故不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称号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现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使用“国父”、“国母”等词。但中国大陆民间仍称孙中山为国父。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其所独创。

孙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第2个回答  2014-11-22
又名: 改号逸仙 号日新 化名中山樵 名文 字德明 性别: 男 民族: 汉 生卒年: 1866.11.12-1925.3.12 年代: 现代 国别: 中国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终生。 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市(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l897年在日本曾化名中山樵,后名中山。早年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求学。l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走上了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政治家道路。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压力下解放出来,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清王朝末期,孙中山先生怀着强烈的救国救民愿望,于l894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遭拒绝后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l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进一步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从此,开始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四十年漫长而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他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与改良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三民主义,制定了同盟会纲领,策划、组织和领导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以后,为维护民主政治,他以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领导了讨伐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尤其在晚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推动和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补充,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长期艰苦斗争使孙中山先生积劳成疾,l925年3月l2日在北京逝世。他留给人民的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的事业、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哲学上,他提出的“知难行易”说,有力批判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后继者许多有益的东西。他的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和《孙中山全集》等。 在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学习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将激励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为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而努力奋斗!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历史而共同奋斗!
第3个回答  2006-03-26
孙中山简历(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1879年(光绪五年)去美国檀香山读书。1884年后回香港、广州学习。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行医澳门、广州。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遭拒绝,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次年,于香港设兴中会总部,准备广州起义,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1905年8月,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改良
派全面论战。此后积极发展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月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因革命党人和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9月任全国铁路督办。1913年因宋教仁被害,发动二次革命,旋败。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推为总理。1915年至1916年,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任大元帅,誓师北伐。次年遭西南军阀排挤赴上海。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绝境中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3年驱陈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11月应邀带病北上讨论国是,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等。
第4个回答  2008-10-10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国父”。

这些够么?
不够到这网站去,还有很多。
去看看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