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习俗

如题所述

1、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3、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4、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5、广东人的“拜年”从年初一就开始了,走亲访友当然少不了代表着心意的礼包啦,礼包除了要有代表红红火火的红色元素以外,寓意大吉大利的大桔和利利是是好意头。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6、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7、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过元宵吃汤圆。
扩展资料:
1、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烈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2、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来,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春节期间盛大的祭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古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3、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贴对联:

春联也叫做春贴、对子、桃符、对联、门对等,它以简洁、精巧、工整、对偶的文字描述了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的新年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

每逢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贴上春联,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宋代,但是在明代才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在我国尧舜时代就有着春节扫尘的风俗。扫尘的寓意是要把一切的晦气和穷运扫出去,希望新年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

守岁:

除夕夜守岁是我国很重重要的风俗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时候的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的守岁为”辞旧岁“,有真爱光阴的寓意;年轻人守岁,而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从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一般是夜半时分。

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都很早起床,穿上感觉最漂亮的新衣服,打扮的得体后出门走访亲友,相互拜年,恭祝新的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

拜年的时候,晚辈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们长寿安康,长辈们则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是因为“岁”和“祟”谐音,寓意着晚辈们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安的度过一岁。

祭灶神

祭拜灶神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和流传极广的年俗。在以前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

相传他是玉皇大帝亲自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他负责掌管每家每户的灶火,民间人民都称这位尊神为“灶君司命”或者是“司命菩萨”,当做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相传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灶王爷就要升天,给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的善于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虎豹了,然后将这一家人新年中应该得到什么样子的凶吉福祸的命运全部交于灶王爷的言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8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剪贴窗花、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舞龙舞狮、分发压岁钱……除夕即将到来,你是否正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那些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是否会再一次触及你记忆中熟悉的画面,泛起年的馨香......

老师家长,在回忆的同时,也把这些习俗讲给孩子听吧!

剪窗花

剪不断的心绪——期盼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典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写春联

写不尽的幸福——美好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年味是中国人骨子里永远的珍藏。

扫尘

挥不尽的尘往——迎新

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去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压岁钱

道不尽的希望——多福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的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祭祖

祈不完的愿望——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

除夕守岁

守不尽的夜晚——光阴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燕京岁时杂咏》中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年夜饭

吃不够的幸福——团圆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

拜年

行不完的礼仪——祝愿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开始,又称为“三元”。这一天也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亦称“三朝”。

过去的一年

你在生活的奔波里存放梦想

瞭望世界

你在生命的穿行中触摸幸福

收获成长

春节将近,祝新年快乐

文章来源 |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等
第3个回答  2021-02-03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第4个回答  2020-11-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