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中,襄阳大战的时候有什么不该出现的人出现了?

如题所述

金庸笔下每部到了完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剧情高潮时刻,多数情况下此时书中只要是提及过的各路高手都会齐聚一堂,比如《天龙八部》中最终的宋辽两国交战,中原群雄就几乎是倾巢出动。

又如《射雕英雄传》中第二次华山论剑,有资格争天下第一的高手也都在场;再有《倚天屠龙记》中屠狮大会,各派高手为了争夺处置谢逊的权利也都到场;而本文要提到的《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大战亦是如此,中原群雄对抗元军,着实是令人热血沸腾,不过当热血退去,冷静下来分析剧情时却会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

一、襄阳大战

《神雕侠侣》书末的襄阳大战算是金庸笔下最有史诗感的一大桥段了,毕竟不同于《天龙八部》中最终决战更多偏向文斗,《神雕》中的大战几乎是拳拳到肉,那种家国情怀给人带来的情感共鸣是更强烈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原群雄来守卫大宋的城池的确是合情合理的,而有一个角色的存在是显得比较奇怪的,那就是一灯大师。

一灯大师是个大理国人士,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大理与大宋交好,一灯大师也完全犯不上亲自上阵替大宋对抗外敌,怎么说他也是曾经的大理皇帝,再加上出了家就更不应该管凡尘俗世中的事了,当然,一灯在场倒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书中曾经提到过大理国和大宋属于唇亡齿寒的关系,蒙古大军若是灭了大宋,指定会顺势灭了大理,事实上历史上的大理就是被蒙古铁骑所灭。

不过书中提到一灯的做法还是让人大跌眼镜,原著道:“周伯通夺了两枝长矛,当先开路,黄药师和一灯各持一盾,倒退反走,抵挡追兵,四个女子居中,向前急闯。”等于说是杀到一线去了,着实不像个出家人,但这都不是重点,本文所指那位不该在场的人并非一灯。

二、不该在场之人

真正不该在场的人其实在前文已经提到过了,那人就是黄药师,他也与一灯大师一起手持盾牌在冲锋陷阵呢,可以说是冲到一线在作战了,那么黄药师有理由来襄阳吗?

从表面来看,黄药师反倒是最应该来襄阳的人,毕竟他的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都在襄阳,可以说为了家人,他是一定要来襄阳帮忙的,不过多数人其实也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黄药师这人性格古怪,不论是徒弟还是家人,只要是不顺着他的意思,其实他向来都是我行我素的,即便是不顾家人的死活对于他来说也实属正常操作。

比如在新修版中因为几个徒弟看穿了他与梅超风的暧昧,结果有的被打断腿,有的被逐出师门,所以黄药师一直都是一个十分自我的人,不管旁人看法,如此看来他也是有理由不去襄阳的,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一点。

三、黄药师最初的人设

黄药师早年叫邪怪大侠,为何如此?他的徒弟曾提到过一段往事,原著道:“他说师父是浙江世家,书香门第,祖上在太祖皇帝时立有大功,一直封侯封公,历朝都做大官。师父的祖父在高宗绍兴年间做御史。

这一年奸臣秦桧冤害大忠臣岳飞,师父的祖父一再上表为岳飞伸冤,皇帝和秦桧大怒,不但不准,还将他贬官。太师祖忠心耿耿,在朝廷外大声疾呼,叫百官与众百姓大伙儿起来保岳飞。秦桧便将太师祖杀了,家属都充军去云南。师父是在云南丽江出生的。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又练成了武功,从小就诅骂皇帝,说要推倒宋朝,立心要杀了皇帝与当朝大臣为岳爷爷跟太师祖报仇。那时秦桧早已死了,高宗年老昏庸。

师父的父亲教他忠君事亲的圣贤之道,师父听了不服,不断跟师祖争论,家里都说他不孝,后来师祖一怒之下,将他赶了出家。他回到浙江西路,非但不应科举,还去打毁了庆元府明伦堂,在皇宫里以及宰相与兵部尚书的衙门外张贴大告示,在衢州南迁孔府门外张贴大告示,非圣毁贤,指斥朝廷的恶政,说该当图谋北伐,恢复故土。

朝廷派了几百人马昼夜捕捉,那时师父的武功已经很高,又怎捕捉得到他。就这样,师父的名头在江湖上非常响亮,因为他非圣毁祖,谤骂朝廷,肆无忌惮,说的是老百姓心里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于是他在江湖上得了个‘邪怪大侠’的名号。”

也就是说黄药师对大宋朝廷恨之入骨,站在这个立场上来看,他都巴不得亲自灭了大宋,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替大宋守卫城池,只不过金庸似乎忘记了这一层设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