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题所述

三亚市西岛小学 黎公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刻不容缓。以下笔者就浅谈在教育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认真抓好显性素材和隐性素材的教学,灵活渗透。(1)显性素材讲深讲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整篇文章讲述了地球大小、自然资源有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三大内容进行阐述爱护地球的必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2)隐性素材挖掘内涵隐性素材犹如埋在沙里的金子,需要精心的挖掘,需要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供大量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素材,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低年级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美丽大自然的词语、句子;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环保为题写一次有趣的活动,一次假日活动,根据学校绿化的变化,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有关调查报告,指导学生朗读、演讲有关环保的童话故事和儿歌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读算算中认识绿化造林、益虫益鸟的作用,运用几何知识计算栽种花草、果蔬需用的花盆面积和泥土体积,运用比例知识配制栽培营养液、运用小数知识计算水表用水量等。劳技课让学生用废物制作各种小工艺品和日用品,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二)利用本地资源,开拓环境教育孩子们通过学习环保知识,对环境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但这些知识相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有差异,有的知识相对脱离学生的生活情境,有限的环境知识不可能包括孩子们具体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要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必须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环保体验活动应该是个很好的途径。海内外游人向往的海上蓬莱岛西岛。面积约2.6平方公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海底资源,使西岛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岛变成一个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几年前,西岛群众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急功近利,下海炸鱼,乱采海石花、海铁树等,破坏了海底生态环境其实是慢性自杀。西岛小学教师黎家峰上环境课时,不但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还到市海洋局等单位寻找有关资料、图片、用具体的数字生动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他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旅游景区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环境给西岛乃至整个三亚、海南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他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带领他们潜入海中,观察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当学生们看到成群的热带观赏鱼在自由自在在海中游动,色彩斑烂贝壳,形状千姿百态的海石花和海铁树,颜色深绿的水藻,连成一片的珊瑚石礁等海底景象时,不由发出由衷的赞美,心中油然而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增强,人们的观念转变了,过去那种乱采乱捕的现象没有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三)培养学生的绿色文明行为道德是实践哲学,体现为一种实践之知。它是人类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它的实现必须靠人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自己所信仰的价值才能达到,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想要激发孩子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培养绿色文明行为,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出发,在学校或小学生自我组织中有计划的创造性的开展生动活泼的环保体验活动,促进孩子们在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中,不断加深他们对绿色文明的认识,巩固他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道德情感与信念,锻炼意志,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养成的,为了能使我对学生进行绿色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学校着手从引导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开始不断激发学生崇尚绿色文明情感,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并且积极开展绿色环保体验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1)指导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激发学生崇尚绿色文明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绿色文明意识;(2)开展环保体验活动;(3)培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形成绿色文明行为的意识。然而在我为孩子们的绿色文明行为习惯已经逐渐养成而感到有些欣慰的时候,我却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在学校明明能够自觉自愿保护学校环境,可回一放学出了校门、回到家里却又经常乱扔垃圾,浪费水电学生这些行为的反复是为什么呢?经过了解我发现,虽然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很长一段的绿色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但仍有一些家长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太深刻,对学校的绿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太理解不太支持,家长与学校的教育不同步。而有的学生则是由于所生活的社区大环境影响,行为出现了反复。因此:(四)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是无法完成这一责任的,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共同承担,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开展的工作机制,为少先队员营造良好的家庭、社区环境教育氛围。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总之,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来关心与共享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