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中国真的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吗?

哪些西方列强同意吗?

1919年中国真的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了。

在由英、法、美等大国控制的和会上,山东问题已经无法挽回,随中国政府代 表团参加和会的中国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意公使王广圻等主张保留不成就签约。

而中国政府当时也已决定签字,如有可能,则附以保留。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徵祥对此好 像亦无异议,他惧怕拒签的后果而倾向于签字。可以说,签字的主张代表了中国政府和 中国代表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

面对着来自国内外日益强大的压力,代表团日渐涣散。一些担任代表团顾问的中国驻欧洲各国公使相继返回各自任所,就连正式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也在6月上旬离开巴黎返回伦敦了。

6月中旬,陆徵祥又电北京,以生病为由请辞外交总长一职,并且不待 回电,就住进了医院。整个代表团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群龙无首。顾维钧并不是代表团 的一把手,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摆脱责任,趁机溜掉

顾维钧深刻认识到签不签和约事关重大,顾维钧、王正廷等人坚决主张保留不 成就拒签和约。顾维钧的态度十分明确:“日本志在侵略,不可不留意,山东形势关乎全国,较东三省利害尤巨。

不签字则全国注意日本,民气一振,签字则国内将自相纷扰 。”在《顾维钧回忆录》中,他也谈道:“我的态度自始就是:对山东问题不能取得保留就应拒签。”

面临着可签可溜的严峻形势,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了中国代表团的重任, 成为代表团后期实际的主持人,在最终拒绝签署对德和约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扩展资料:

具体过程:

在列强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之后,顾维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力图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1、表示抗议。顾维钧明白山东问题已经很难挽回,中国只能改变策略,力争申明保留后签字,即对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声明持保留立场。

但是,美国、法国等列强明确反对中国对和约申明保留后签字。于是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为中国代表团起草了一份措辞强 硬的声明递交新闻界,抗议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

2、多方游说。除了抗议之外,顾维钧连续会晤了各国代表,试图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又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演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同情。但是,列强交易已做,逼 迫中国代表全面接受和会的安排。

3、毅然拒签。“中国无路可走,只有断然拒签。”这是在没有国内指示的情况下,顾维 钧毅然决然作出的决定。1919年6月28日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国代表团集体缺席巴黎和会,在保留不成的情况下,拒绝签署对德和约。

顾维钧代表中国代表 团致电北京政府汇报了拒签的情况。拒签的行动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 始争终让”的惯例。在中国需要她的外交官为主权挺身而出的时刻,31岁的顾维钧义无 反顾地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他的爱国行动被永远载入了中国外交史册。

参考资料:

中国网-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1919年中国真的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不管那时候列强同不同意,但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是对那些列强妄图分裂中国领土一种抗争行为。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当时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代表团委员长,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为代表,同时请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广州革命政府也派代表。孙中山派王正廷为代表,派父曹霖生为代表团秘书长。

中国代表团向四人会抗议,对和约提出保留,要求取得会议录及日本声明内容,但一直不可得。5月,代表团力争保留山东条款,请示北京是否签字。北京政府原指示保留不成则拒签,但在是月中旬政局变化,段祺瑞掌权,认定联美失败,必须回归对日亲善提携,与日本频频接洽,并在签约或拒签之间,两害取轻,指示代表团保留不成则签字。

6月初,中国代表团取得四人会会议录,得知日本声明内容,对于交还胶州湾有切实承诺,并明确规范经济特权范围。北京政府认为继续力争保留其实意义不大,代表团内部对是否签字意见纷歧,原来奉命力争保留时,已有人主张签字,他们的理由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应加入国联并确保已得利益,拒签和约意义不大等,与卖国与否并无关系。但此时国内排日激烈,曹、陆、章三人下台,国人坚持若不保留则不允签约。代表团在签与不签中两难徘徊,最后考虑到国内民意反应,仍决定力争保留,尝试各种可能都被拒绝后,终于拒签和约。

扩展资料: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

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警惕态度,并表示支持中国主张。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迫使美国最后放弃了对中国的支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和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17

是的,中国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因为巴黎和会所立的《凡尔赛和约》中,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殖民地山东的所有特权移交给日本,所以中方代表及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对于当时中国来说,作为战胜国拒绝签字与作为战败国拒绝签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没有赔偿别国款项。



巴黎和会对中国影响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月3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26
是的啊。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当时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代表团委员长,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为代表,同时请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广州革命政府也派代表。孙中山派王正廷为代表,派我的岳父曹霖生为代表团秘书长。曹霖生是宋庆龄的表舅,1917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学校,在广州参加革命政府工作,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在他旧存的资料中,有述及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的一些情况,兹略加整理,公之于世。

  主持巴黎和会的有一个协约国最高议会,由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任主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国务卿兰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外交大臣贝尔福,意大利首相欧兰都和外交大臣沙巴诺,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任副主席。1919年1月28日,和会讨论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时,中国代表团被邀参加,陈述中国政府的主张大致如下:(1)德国放弃1901年由八国联军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所得的特权和赔款,以及在天津、汉口德租界和中国其他地方(除胶州外)所有的房屋、码头、营房、炮台、军火、船只、无线电台及其他产业(使署领署不在其内),并将1900年和1901年所夺取的天文仪器一律归还中国。(2)中国非经署名于1901年条约各国的同意,不处分北京使馆界内德国人的产业。(3)德国承认放弃汉口、天津租界,中国允准两处租界辟为各国公用。(4)德国对于中国或任何与会国政府,不得因在华德人被幽禁或被遣回及因德人利益于1917年8月14日被没收或被清理之故,而有所要求。(5)德国放弃在广州英租界的产业,让与英国;并放弃上海法租界内德人学校产业,让与中法两国。

  关于山东问题,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向和会要求继承德国的权利,提出:(1)德国在山东胶州的各项权利、所有权、特别权利,以及各国于1895年3月6日及其他年份与中国签订有关山东的条约中所得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线等权利都让与日本。(2)德国在青岛至济南铁路所得的各项权利,连同用矿权、开采权,一并让与日本。(3)青岛至上海及烟台的海底电线,无偿让与日本。(4)德国在胶州的一切动产与不动产,无偿归日本所有。

  胶州是中国的胶州,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借口有一德国教士在山东曹州遇害,即派兵占领胶州。旋清政府将胶州租与德国,定期99年。此后德国人在此筑铁路、开矿,竭力经营。至欧战开始,中国先宣告中立(至1917年8月对德宣战),日本不顾国际公法和中国的中立国立场,悍然出兵攻占胶州,且接管所有德产,并声明以后交还中国。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均归无效。后来,袁世凯醉心复辟帝制,乞援于日本,竟然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就在这二十一条中,也言明欧战结束后交还胶州。但1919年欧战结束,日本却提出要把胶州让与日本,纯属无理要求。陆征祥在和会上严重抗议,并提出一份长篇说帖,说明理由。主持和会的美、法、英、意等国对此均作壁上观,说帖终被搁置。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以陆征祥为首,包括代表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发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辞去代表职务的电报给徐世昌,并通电各参战国家,说明拒绝签约的理由。巴黎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时,中国代表拒绝出席。他们给徐世昌的电文是:“和约保留签字,我国对山东问题,自5月26日正式通知大会,依据5月6日祥在会中所宣言维持保留之后,迭向各方竭力进行,迭经电呈在案。此事我国节节退让,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样,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而有妨将来提请重议。岂知时直至今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危关系至巨,祥等所以始终不敢放松者,固欲使此问题留一线生机,亦免使所提他项希望条件生不祥影响。不料大会专断至此,竟不稍顾我国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内省既觉不安,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谓中国决无可以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不得已当时不往签字。当即备函通知会长,声明保留我政府对于德约最后决定之权利等语,姑留余地。窃惟祥等猥以菲材,谬膺重任,来欧半载,事与愿违,内疚神明,外惭清议,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难逆睹。要皆征祥等奉职无状,致贻我政府及全国之忧,乞即明令开去祥外交总长、委员长及廷、钧等差缺,一并交付惩戒,并一面迅即另简大员,筹办对于德奥和约补救事宜,不胜待罪之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3
1919年中国真的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了。
在由英、法、美等大国控制的和会上,山东问题已经无法挽回,随中国政府代 表团参加和会的中国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意公使王广圻等主张保留不成就签约。
而中国政府当时也已决定签字,如有可能,则附以保留。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徵祥对此好 像亦无异议,他惧怕拒签的后果而倾向于签字。可以说,签字的主张代表了中国政府和 中国代表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
面对着来自国内外日益强大的压力,代表团日渐涣散。一些担任代表团顾问的中国驻欧洲各国公使相继返回各自任所,就连正式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也在6月上旬离开巴黎返回伦敦了。
6月中旬,陆徵祥又电北京,以生病为由请辞外交总长一职,并且不待 回电,就住进了医院。整个代表团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群龙无首。顾维钧并不是代表团 的一把手,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摆脱责任,趁机溜掉
顾维钧深刻认识到签不签和约事关重大,顾维钧、王正廷等人坚决主张保留不 成就拒签和约。顾维钧的态度十分明确:“日本志在侵略,不可不留意,山东形势关乎全国,较东三省利害尤巨。
不签字则全国注意日本,民气一振,签字则国内将自相纷扰 。”在《顾维钧回忆录》中,他也谈道:“我的态度自始就是:对山东问题不能取得保留就应拒签。”
面临着可签可溜的严峻形势,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了中国代表团的重任, 成为代表团后期实际的主持人,在最终拒绝签署对德和约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