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如题所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指的是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参与劳动,劳动者(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过程,不论是抽象劳动还是具体劳动,其本质都是劳动行为,也只有劳动才能完成生产,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


扩展资料: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采用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征:

(1)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

(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雇佣工人则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3)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4)生产社会化

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以往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生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4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3、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扩展资料

《资本主义深陷系统性困境》

资本主义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

资本主义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险峻的关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的最新表现。这一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此后的危机一场比一场猛烈,蔓延范围越来越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世纪70年代表现为全球通胀危机,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公共债务大幅上升,70年代随着财政整合,私人负债也急剧增加。可以说,“失衡”构成了4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常态。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如此之严重,乃至人们日益不把它看成一个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危机有多种表现方式。发达工业国家普遍存在三大长期趋势:首先是经济增长持续下滑,2008年后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其次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负债持续增长,无论是政府、个人还是金融机构都背负上沉重债务;最后是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恶化。

长期以来,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货币政策和社会平等被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这些条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更加值得警醒的是,上述三个趋势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公正状况恶化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因为不平等会妨碍生产率提高、削弱消费者需求。低增长则反过来会加剧分配矛盾。

目前则是第四大危机趋势明显的阶段——滞涨、负债和不平等持续破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尽管利率处在历史新低,投资和增长依然没有起色,一些国家讨论实施负利率政策。通胀在上世纪70年代被看成“全民公敌”,如今经合组织成员国却拼命想提高通胀目标,希望至少能达到2%。

如何度过这场危机?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上,我们看不到积极迹象。金融自由化的鼓吹者劳伦斯·萨默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论坛上坦承,当今世界资本泛滥,零利率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带动增长。

萨默斯还提到的一个现象是零利率政策伴随着社会不公在加剧。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解释,收入过于集中在顶端将减少有效需求,刺激资本拥有者在实体经济之外寻求投机利润。这可能正是资本主义金融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危机演变,战后资本主义同民主的联姻也结束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家是害怕同工人分享政治权力的。战后民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国家具备代表民众利益干预市场的能力。刚开始20年,这个体制在欧美国家运转正常。接着一场又一场经济危机对其合法性提出质疑。

在2008年危机前后,政府的无能继续得到证实。作为对与全球市场经济脱钩的回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眼睁睁看着“民主的阶层斗争”转变为“后民主的政治娱乐”。

资本主义的未来(或者没有未来)伴随五个系统性问题:滞涨、寡头式再分配、公共资产流失、腐败和全球无政府主义。长期滞涨理论正得到经济学家的赞同。中央银行企图振兴经济的资金多数流到了特权者和富豪的手里,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资金不足和私有化让公共资产加速被掠夺。为了争夺不多的剩余利润,资本主义的贪婪正成为腐败的同义词。最后,由于美国经济衰落、美元地位受挑战,新的更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全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可以预见,资本主义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其间会发生摩擦、变数、冲突、危机,其深远影响不必然、但很可能不亚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人民网-资本主义深陷系统性困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5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一切因素都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但是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家的目的,其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出商品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商品价值中就没有剩余价值,这时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形成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则产生了剩余价值,这时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12
(1)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2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首先,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方面考察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方面考察的。其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生产过程的整个性质就是由这一点专门规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商品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2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可见,它们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商品生产过程是一般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
第4个回答  2019-12-28
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人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