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世人如何看待教师地位

如题所述

古时候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

我国最早的学校起于西周,那时的老师被称为“司徒”等,老师实际上不是专门的职业,他们主要是为官府里专门选拔优秀人才,兼教学的,地位自然很高。春秋时,被称为“师”。《尚书》出现了“师”的记载,当时把“师”和“君”并起,并有同样的作用,那就是帮助上帝来保护人民。

后来人们越来越尊重老师,把门徒称孔子的“夫子”拿来称老师。汉代称老师为“师儒”,足见当时对老师的尊重,这些都是因为老师当时的政治地位很高,他们有一定的治世的能力和权力。

再后来把老师称为“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都说明老师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并且受到了尊重。

而这一些都与我国老师最初和政治有千丝万缕联系有关,我们国家的老百姓自古到今都认为,只要能当上官才是最成功的人生,也是最有才能的人,也只有当上官了才是最光宗耀祖的事,也才算是人才。官本位思想,让中国的老百姓对古代的老师倍加尊重。

扩展资料:

教师的角色地位如下:

教师角色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其他角色——主要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功能。这里就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问题。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此教师的角色地位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确定。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孰为主体孰为客体的关系。

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

  首先,从古代对老师的称谓上看,有“师”和“先生”之称。中国古代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之说,把老师排在第五位,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后来,历史上把老师称为“先生”,一直流传到近代。“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或者“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从古代老师的职业功能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阐述,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他表达了三点意思:第一,老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做个成功的人。这其中有做人的道德原则,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二,就是“授业”。老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做事,主要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足以让学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当然,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就是力量,这一点在现今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做学问。韩愈所提出的教师的三点职能已经被历史证明时正确的,并且沿用至今。也正是韩愈的这一论述,才把老师的职能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让更多的人崇敬教师这个职业。从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他教导人们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去圆满的解决一件事情,如何去学习知识,从事学术研究。正因为老师的这些职能,使得老师这一群体在古代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

  再次,从古代人民群众对教师的评价和道德认同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古代的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说要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终生尊敬和爱戴。师如父母,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有着“授”与“被授”的传承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亲情关系。可见,古人在道德方面对老师是极其认同的,不仅如此,古人在礼仪方面也表现出了对老师的充分尊敬。比如,学生入学时先要行拜师礼,再要给老师送礼,然后和老师互换礼物。学生送给老师的礼,虽然在名义上是交纳的学费,但是这个礼是很轻薄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敬慕之情。在路上遇见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候并站在路边向老师行礼,等待老师远去后方能离去。在家里或者学校拜见老师要行“四拜”的大礼,是仅次于对父母的“八拜”之礼的.这些专门为老师制定的礼仪也就是人们对老师道德认同的进一步肯定。这也就成就了老师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24
不被尊重
第3个回答  2010-09-24
天地君亲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