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应用声音的三要素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应用声音的三要素

一、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为人师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学生在教师行为举止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认识,获得平时“言教”的印证,就会使学生对教育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并促使这种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再者,年龄越小的学生,模仿性越强,越是把教师的言行视为准则。如果教师做不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那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会使教学活动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要求教师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到“勤反思,重合作,展魅力”,即:经常反思自己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加强与同事、学生的团结合作;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等全面的良好道德素质。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境界愈高,道德品质愈好,对工作的责任感愈强,就愈能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就愈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情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愈能使教师自身素质更上一层境界。  
二、必须具备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1)要有精心备好课的习惯。  
备课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有它的独特规律。这主要表现在对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构思和再创造,精心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如教材中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是关键?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特别要挖掘“童心”、“童趣”的新课程价值,把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上,必须真正弄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做到“以学定教”。把课堂的“生成性”这一动态的因素做到提前尽量预见,以渗透性、潜移性的辅助活动,影响规范带动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发展他们的智力。  
(2)要有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习惯  
坚持准时上课,使每堂课有良好的开始,按时下课,使每堂课的结束自然、合理、完整。坚持课堂语言简洁、精炼,使每句话讲到点子上。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宛如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视若楷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求精炼准确,更要注意文明礼貌。要坚持讲普通话,力戒“口头禅”和滥用方言。真正成为一位思想纯正、有文学修养的人。这样,才能言出由衷,一语道准事物的本质。课堂中要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脸。只有这样才能从教师规范的表现中造就学生之大成。  
(3)要有认真改作的习惯。  
对待学生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讲评,这是对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另一表现。及时批改,容易做到,批细批严乐于做到。但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把批改作业作为一面“镜子”。老师要用这面镜子来照学生,发现不足和优点。这面镜子历来如同“手电筒”,只照学生不照老师,或者很少有老师敢照自己,更少有人常照自己。就是这为数不多敢照自己,常照自己的人中,又有多少人利用这面镜子发现自己道德修养上的“瑕庇”呢?当您碰到了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当您碰到了学生作业书写潦草时;当您碰到了学生作业让其他人代做时;当您碰到了一向书写有许多错误而这次全正确的同学时……你会立即想到自己的修养方面的问题吗?  
我们更应牢牢记住这样一段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谴责和批评中,他便会学会挑剔和指责;如果让孩子生活在蔑视和敌意中,他便学会侮辱和攻击;如果孩子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他便学会焦虑和不安;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和鼓励中,他便学会自强和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爱中,他便学会爱。  
三、要具有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的道德风范  
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于情感,之于爱,就像池塘之于水。池塘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教育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也就不成其为教育。  
热爱学生,是师德要求中的重要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必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关心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丢掉“一言堂”,打破老师的权威至上。教师要做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者和引路人。组织学生去探索新知,而不是去“讲新知”“灌新知”。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困惑时的长时间觉醒,而不急躁。面对因发生歧意而引发的争辩不发火,并且绝对是没有烦感,反而更喜悦。生活中要做他们的慈母,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情感交织,才能探索出他们心灵的秘密,才能真正体现热爱学生。  
四、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意识  
课堂是思维的碰擦。情感的交融,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汇集,是学生心灵活动的土壤,是教师每日用热情写就的历程……  
只有在课堂上,师生才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有容忍的精神,要为学生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喝彩,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魅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体现出现代教育理念的道德风采。  
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素质的起点。如何创新?许多的教学案例是俯拾即得的至宝,更有名人名家的导航。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因为学生总有一个喜新厌旧的情绪存在。老师只有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并且要不断交换交替使用,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满足荣誉感。  
五、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更渊博的知识  
加里宁说过:“教师一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些的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奉献给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迅速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大家都知道,科学家陈景润的成长,有他当年中学的教师——今天的著名数学家沈元的一份功劳。沈元在中学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介绍二百多年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歌德巴赫猜想。具有渊博知识的沈元老师,在课堂上穿插了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的内容,这不正是沈元老师做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典型的成功实例吗?这说明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学生,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广泛,求知欲强,随便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怎么样,要求教师阐明和解答,如果教师没有广泛而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没有还学生主体地位,没有放下教师高贵身价,没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决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会扑灭学生求知的火花。又何谈素质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