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王牌74师为何在内战中迅速覆没

如题所述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命令整编第七十四师向华东解放区进攻。但不到一年时间,国军王牌74师就在孟良崮全军覆没,灰飞烟灭。

国军王牌74师
为什么一支抗日劲旅会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中被迅速消灭呢?参加座谈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军官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
战争性质方面。抗日战争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政治口号响亮,官兵竞相出力。可是国民党发动的反共反人民内战,是非正义的战争,师出无名,官兵消极应付,甚至不满、反对。
士气方面。抗战时期虽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来的,但每逢与日军决战,大多数官兵还是能够自发地激起爱国热情,与敌苦战、死战而不屈。但内战中则不同,绝大多数官兵对共产党并没有什么仇恨,认为没必要和解放军作战到底。抗战时“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愿为打内战作无谓牺牲。官兵们将厌战思想变成了具体行动:一是坚请或设法留守后方;二是接二连三地请假离队;三是部队出发前后或行军途中开小差,逃之夭夭。以后虽然用尽了枪毙、通缉等压制手段和放纵、赌博等麻痹手段,也无济于事。
军民关系方面。抗战时期,老百姓基于爱国情绪,愿意自动协助该师。如在湘西会战时,老百姓多次向该师提供日军情况,还有大批民夫协助运输。上高战役时,老百姓很快把浮桥搭好了。但是,在内战中,该师所到之处老百姓坚壁清野,部队搞不到粮食、草料、柴火,还处处受到民兵的袭击。该师官兵反映:部队进了解放区,就如抗战时期日军进入中国一样,处处受到老百姓的反对,简直是寸步难行。
干部素质方面。抗战中后期,该师60%的军官系军校毕业生,并有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1946年整编时,编余军官多达200多名。投入内战后,干部伤亡惨重,如攻打淮阴、淮安时,阵亡团长2名、营长6名,连排军官伤亡更多,老的经过军校训练的下级军官越来越少,连长一级最多只有1/3是军校出身。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下级军官,指挥能力更差。
士兵战斗力方面。抗战时期该师士兵65%为贵州人,15%为湖南人,5%为江西人,其余为四川、浙江、安徽人。强迫抽丁来的占80%,自愿参加的占10%,顶替的占10%。新老兵比例:老兵占90%,一年以内新兵占10%。整编以后抗战前老兵占85%。两淮战役中,每个连队平均伤亡20%,逃亡5%,每连人数由150人降为120人左右。两次涟水战役中,每连士兵伤亡约60%,临时补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莱芜战役后又补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连队新兵占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军作战,减员大,战斗力进一步被削弱。
战术运用方面。抗战时期一般的带兵官都有任务第一的决心,无论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战术运用比较灵活,能大胆迂回,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远袭击日军,能钻隙,能夜战。到了内战时期,战术运用方面专门依赖优势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战、野战;每到一地,必先构筑工事,怕被包围,怕后路被切断,处处被动挨打。士兵最感烦恼的是永远不停地筑工事,又永远不停地丢弃刚修筑好的工事,到新的地方构筑新的工事,最后被解放军消灭在没有工事的孟良崮上。
情报搜集方面。师、旅有谍报队,团有侦察排,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抗战时期,因民众的同情和协助,搜集情报比较容易,因而敌情判断也比较准确。内战时期,情报搜集则十分困难,因解放区民众组织严密,国民党谍报人员无法进入活动,常常不能得到正确的情报,或只能得到一些过时的情报。对解放军各部队的动向、位置、兵力等,也只能凭空臆测。有时雇用一些“还乡团”搜集情报,大半是不确实的。至于直属国防部的一些特务情报机构,在乡村亦难潜伏活动。该师攻占淮阴后,曾有两个军统潜伏电台主动上门联络,而另外一个电台已被解放军破获。
友邻协同方面。抗战时期,友邻部队协同合作虽然不十分完满,但兵团指挥官在所属部队中威信高、关系深,各部队一般都能服从调度。如不服从,将受到严肃处分。有时上级机关还会派联络参谋,以监视下级的行动。内战时期,国民党各部队的派系斗争更加严重和公开化。为保存实力,友邻碰到困难时往往坐视不救。特别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围时,别的部队就看笑话。蒋介石虽然十分痛恨这种现象,但又不好逼得太紧,制裁太严,怕引起哗变。
步炮协同和陆空协同方面。抗战时期炮弹充足,炮兵技术精良,能有效掩护步兵。内战时期老兵伤亡严重,新兵未受过良好训练,涟水战役时期虽然集中了该师的三个炮兵营、第七军和整编第二十八师各一个炮兵连,但实际效果不好,致使该师步兵伤亡惨重。陆空协同方面,抗战时期空军对陆军的意见和要求完全听从,配合得好。湘西茶山战斗中,一架飞机子弹打光,燃料将尽要飞走时,陆军要飞行员在日军阵地上空再低飞盘旋20分钟,从而使日军不敢抬头。内战时期,空军架子大,对陆军爱理不理,而且异常胆小,地面一打炮,就吓得不敢低飞,怕被打中,有时准备俯冲,就要求地面停止打枪打炮。1947年初,该师进攻新安镇时,先头部队已进镇,飞机却飞来乱炸一气,炸死了很多自己人。
指挥关系方面。抗战时期指挥上比较统一,如湘西战役指挥权都在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手中,上面不干预,下面各级指挥官有一定的指挥权。内战时期,许多指挥机构形同虚设,上面干涉得非常厉害,下面一个团、一个营的位置,几乎全由上面指定,下面的实际指挥权被剥夺,无法发挥各级指挥机构的效能。各个上级指挥机关,发出不同的指令,弄得下面忽进忽退,无所适从,大大动摇了部队的战斗意志和信心。特别是由于派系分歧,指挥官有私心,偏袒与自己关系较深的部队。宿北战役时,规定整编第六十九师归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指挥,但胡琏为保存实力,坐视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而不救。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会儿划归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指挥,一会儿又划归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指挥,因同为师长、中将,都是平级,命令也就不会那么彻底地被执行。兵团指挥官亦落得马马虎虎,客客气气,只要自己的部队不吃亏就行。再一点就是,下面部队恐因作战失败招致惩罚,上报军情时往往要多报解放军几个纵队的番号,以表示并非自己作战不力。这样,上面对下面报告的情况,就产生了不信任,认为是谎报。有时即使下面所报的是真实的,上面也不相信。如第一次涟水战役时,整编第七十四师查明解放军有三个师的番号,上面就是不相信。指挥关系上的这种互不信任,对作战影响很大。
官兵给养和家属照顾方面。抗战时期,大部分时间官兵生活还很苦。1944年下半年以后得到逐步改善,特别是到南京以后,生活待遇相当好,有时候还天天吃肉。参加内战后,虽几次加薪,但物价飞涨,薪饷远远没有物价涨得快,官兵生活反而越来越困苦。除少数能弄点额外收入外,多数家眷生活很清苦。官兵阵亡后,抚恤工作是有名无实。一般的士兵因准备逃亡或顶替入伍,籍贯无从查找,虽欲抚恤也找不到家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