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的形成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多教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单词,语言的学习与文化背景、学科知识、能力培养脱节,所以孩子们多是背一些英文单词,很少能说流利的句子,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无法在国际化职场竞争中轻松胜出。我们需要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工具,进而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启发、引导和培育孩子的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演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基础
应用著名的布鲁姆(Bloom)认知理论,帮助孩子建立英语思维通常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Memoryand comprehension(记忆和理解),老师会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联系已有背景知识,借用一些美式思维图表,辅助孩子们阅读理解文章。第二个阶段是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ion),创造(Creation)。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故事的发展有几个关键阶段。你认为哪个阶段决定了最终结局?要求孩子们在纷繁信息里,筛选有用信息。针对孩子得出答案,老师还会问一些开放的问题,启发孩子批判性思考,如:你会同情主人公吗?为什么,最后,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用英文演讲本小组的结论,或英文进行写作表达,让语言回归于实际生活应用。 ①排序思维,让孩子正确认识事情发展规律
在语文课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故事,通过学习这些故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排序思维,通过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事情的开始、经过与结局来帮助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获取信息,并在写作中得到运用。
语文课上,孩子们学习了小主人公如何与小Ben成为好朋友的课文。老师让每个人写出谁是你最好的朋友?怎么成为好朋友的?Lucy到台前说,她最好的朋友是Lily,大家说她们长得特别像,她们发现有很多共同的爱好……自然而然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小朋友们在阅读、整理信息的同时,通过排排队、分分类的方法高效地获取信息,学会了分析事件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条理性的思考和认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写作与表达的时候,让别人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意图。
②分类思维,让孩子学会寻找共性、辨别特征
3岁以前的宝宝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摆弄物品,他们不会特意把西瓜、小食品一类食物放到一起,把铅笔、书本这些文具放在一起。为了培养让宝宝学会分类思维,分辨不同事物的特征,通过阅读学习从不同事物中找到相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事情。
如:在1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小学员已经能够从课文中分析出“他的肌肉好像是钢铁铸成的”是夸张修饰的短句,而“他很高、很强壮”是简单描述的句子。当他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会使用夸张生动的描述语句,当他们陈述客观事实的时候会用平实简单的方式。
③归因思维,让孩子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在1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拿出一组图片让孩子们来分析,哪张应该是先发生的,什么导致后面事情的结果,小组长Linda说:“我们把孩子们打棒球的图片放在最前面,因为棒球飞出了栅栏,所以进到了货车里,然后被海运到遥远的日本,因为一个男孩在家里的新车发现了里面的棒球,所以通过上面的地址寄给了踢球的孩子们。”
在写作课上,老师给大家出的题目是:“因为我错过了公关汽车,所以……”“因为你的床下面有一个怪兽,所以……”“因为你的表弟很聪明,所以……”通过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问题,系统地培养孩子们的归因思维来帮助阅读理解,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④理解表象与象征,让孩子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传统教育中孩子学习诗词就是背诵记忆,在“美国小学”语文课中学习诗词、戏剧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的诗歌学习,将诗歌与音乐、色彩、图画结合起来。首先,老师读诗,播放旋律优美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孩子们陶醉其中;随后,老师再读诗,换了把摇滚风格的Hip-hop背景音乐,让孩子选择哪种音乐适合这首诗歌,孩子通过对比找到了合适的旋律和诗歌传递出的情绪。之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诗歌,在安静的教室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停顿,孩子们轻轻拍掌……接下来,老师朗读诗歌,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诗人想表达的色彩。最后,在舒缓的音乐中,孩子们看着一副副自己描绘的色彩图片,把诗歌默写下来。通过对诗歌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受、美的熏陶和智的启迪,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课占学科英语75%的比例,融入大量科技的、情感的、方法的教育内容。一方面,学习掌握语言层面实用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高境界的人文素养。
无论科学家、CEO还是普通人,都需要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去获取信息和知识。语文课不是读书、背书,而是一种工具,要利用书来学习,而不是跟随书去学习。不仅仅是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而是通过掌握阅读的能力来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仅学到丰富的知识,更多的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为今后成长为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生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运用
数学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课件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和孩子们经常接触的事物,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包括:价格和购物,钟表和时间,面积、体积和测量等等,并回归于实际,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学习了各国钱币的单位和英文表达方式后,孩子们跟随课件里的真实生活场景,用钱去购买水、冰激凌、鱼竿等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能感受到真实生活中要用到数学,从中理解了学数学的价值,并不是简单地套公式、做题,而是实际生活中确实需要用到加法、减法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和渴求,并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②思维的数学——重视思考过程 启发探索创造
数学课反对死记硬背概念或公式,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验证分析结果等过程性研究,习得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最终能将数学思想应用于解决普通或复杂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整堂课没有出现面积的计算公式,依据课件里丰富多彩的工具,孩子们亲自动手“涂漆”,通过估算、比较、找替代物(小圆形、正方形)等方式,去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会全方位展开想象,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③③
③能力的数学——团队分工协作 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课重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通常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锻炼孩子们的数学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不是简单地分小组,而是依据多种分组策略,让孩子们之间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既有组间竞争,还有组内分工协作,让孩子们体验到团队协作的荣誉感。
如:学习三角形(Triangle)一课,则是帮助博士(professor)一次奇妙的城市旅行,在规定时间选择去三个不同景点。首先,小朋友们进行分组,小组长带领组员为professor设计行程,有人负责计算距离,有人负责计算时间,大家各抒己见,最终由小组长用英文展示本组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旅游的英文表达方式,还锻炼了时间规划、组织协调、判断推理等能力,最终理解了三角形的表达和属性。 ①启发探索,培养孩子观察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牛顿能通过观察苹果落地,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因为这类科学家通常都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很多奇怪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观察看似每个孩子都会,但观察不同于看到,而是要看到需要看到的东西。不仅锻炼孩子观察的敏锐度,更培养孩子从如何观察到单个物体或现象特征,到如何观察到几个现象的共同特征,最后如何把自己的观察与已有的观察经验产生新的联系。如在学习季节的科学课上,老师先让孩子们看一幅季节的图画,观察里面动植物的状态;接着,老师会让孩子们对比另一幅季节图,观察不同季节动植物的变化;最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对应不同场景,找不同事物的联系,帮孩子们理解季节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自然习得了科学知识,还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②分类概括,教孩子多角度多维度看问题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上“美国小学”的科学课,因为课堂上总有很多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趣味场景,与课件进行互动,感受到探索式学习的乐趣。
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每件事物都有特点,但这时孩子还是单向思维。在学习动物习性的知识时,通过尝试,来验证其观察总结出来的不同动共性特点。孩子们去发现不同动物的共性,对不同种类动物进行分类,帮孩子们建立分类概括思维。如:有翅膀的是一类;4条腿的是一类;2条腿的是一类等。当然,有的孩子会大胆进行想象,创新分类标准,也会受到老师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们独立思考、分类以及概括的能力得以建立起来。
③大胆猜想,培养孩子预测未知的能力
若干年前,谁也不知道大轮船能在水面飘起来,谁也不知道,飞机插上翅膀就能邀游蓝天,科学起源于猜想,“美国小学”课堂鼓励孩子们进行猜想,创造性地思维。
如:结合在课件里的场景,孩子们理解了不同温度、气候对动物的影响,从而学会了依据周围环境变化,大胆进行猜想和预测。老师说:“This is summer!”,有孩子说:“No,this is winter!”他们会预测说,在赤道,冬天也是这么热。当看到有企鹅,孩子们会预测,只要利用冷气给它们提供低温环境,他们都能活下来。在看似漫无边际的猜想和预测中,孩子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兴趣,也迈出成为科学家的第一步。
④判断推理,帮孩子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科学家通常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已知预测未知的能力,还具有严谨的思考力,善于判断推理。科学理念通常都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科学家”,通过试验、与课件互动,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判断和推理,养成科学思维的好习惯。
如:学习水的性质,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拿出几杯水,一杯放在教室外,一杯放在教室里,一杯盖上盖子,孩子们讨论不同杯子里的水在若干天后会有什么变化?Julie推理说教室外的肯定少,因为有阳光;Luck却推理说,里面有空调,里面的也会少……随后,孩子们聚精会神跟随老师做一个关于水滴的试验,去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从而发现随着温度和环境变化,水分子在高温、开放式的环境中会变成水蒸气蒸发掉。
⑤度量估算,培养孩子科学的测量分析能力
在课堂上,除了培养孩子的估算能力外,还要教孩子用地道的美式度量单位测量长度、体积、容积、温度等。得到数据后,孩子们还要学会分析数据,把握其中的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三种状态时,孩子们可通过对温度的感知,预估物体在特定温度下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物体的变化,估算出当前的温度。但不同物体在什么时候会熔化成液体呢?液体会在什么温度下蒸发变成气体呢?这些都需要孩子们运用较精确的数据说明。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老师会教孩子们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测量和数据分析,从而证实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⑥审慎严谨,教孩子学会评判性思考问题
若干年前,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只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产生过质疑,直至100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地球是圆的进行了论证。
不盲从,不偏信,是美国孩子的特点之一。在“美国小学”课堂,经常会有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如:老师会问大家“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在水中传播得快?”一开始不告诉孩子们标准答案。老师指导孩子们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最后鼓励孩子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评估,最后下结论。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会了不轻信,不盲从,懂得要客观分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⑦思维外化,教孩子用英文攥写科技小论文
科学家会假想一些新颖的论点,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去验证,当验证不成立后,还会进行新的假想,进一步验证。他们通过描述实验步骤、现象,最终用论文来展示自己的论点和验证结果。在“美国小学”科学课中,孩子们也有自己得意的“小项目”,
例如:老师会提供材料,请孩子们设计实验证明“水循环的哪个过程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孩子们要先想一想:What have we known about the water cycle? 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通常老师还会给出一个Possible Answer,引发孩子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继续探索。最终,孩子们会通过科技小论文为载体,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论。
⑧学以致用,教会孩子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想象
通常大家对科学怀揣着一份敬畏,认为科学是深奥的,甚至是难以理解和琢磨的,但“美国小学”科学课并非如此,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现象去挖掘和感受科学的魅力。
例如:老师在讲“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时,并没有从原理层面直接切入,而是运用了童话故事,利用小主人公和蝙蝠先生的对话向孩子们娓娓道来“What echo means”。老师还会利用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鼓励孩子结合已学知识编撰科学小故事,在活学活用中,勤于思考,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真理。
美国小学科学课充满趣味性、探索性。科学教师非常重视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提出个性化、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将孩子的亲身体验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应用实验步骤,同小伙伴们一起验证自己的设想。孩子们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得了自主习得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中国的科学课理论多于实践,多是知识的传授,即便是有科学实验,老师一般都会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孩子们动手操作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证明科学课本上的理论或者定律。孩子们的探索被忽视,教学以考试为导向,考试以知识为衡量标准,会导致孩子动手和思考能力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