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3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掌握学生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对该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创设情景:两位同学代表两列火车,分别站于黑板前后,另一同学代表中间站,站在黑板的中间.让学生演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播放火车汽笛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二、指导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这一内容时,首先,出示问题:“把6个桃子分成2份,可以怎样分?”其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三种^解答:“5和1”,“4和2”,“3和3”.最后,让学生观察,哪种分法最公平?学生思考后就知道“3和3”两份一样多,老师直接引入“平均分”这一概念.
三、运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计算机、录像等,在教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按照教材需要组合教学媒体,发挥教学的优势,以创设新颖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教材的教学因素,突出教学重点.教具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以达到数学教学之目的.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对推导过程,尤其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色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这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四、优化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练习是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关系之中,实行转换迁移水平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灵活的要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优化,必须正确处理课本、例题、习题、补充题之间的关系.做到铺垫练习引人入胜,尝试练习激发求知欲,巩固练习步步深入,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设计多题解,“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分米,宽3.14分米,把它围成一个圆柱体,所占空间是多少立方分米?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两种不同的围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设计开放题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