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如题所述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一些人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这已经是老子主张里面最精髓的东西了,我个人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所以我来大概的说几点。
1.
先说道是什么:道的特性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首先,“道”是一种“物”,“道之为物”。其次,“道”又不是一般的“物”。“道”与一般的“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混成”的。什么叫“混成”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老子以为万物都会变化,但是道不会变。这就像物理里面能量守恒定律一样。任何东西只是变了个形式存在,不会消亡,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我理解的道应该是万物最基本的元素组成,万物都在变,但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它是不会变的。
2.
而老子说的自然就是前面说的万物,或者说为“客体”它存在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3.
其实这还是一个表面的理解,老子所讲的延伸到思想层面,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4.
其实我觉得老子的道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差不多,适者生存。冥冥之中有些东西不是人能改变的,老子把它笼统的说为“道”,我们不能改变它就要适应它,其实用到生活中很多都可以用道来解释,有些人怨天由地,埋怨一些不可抗拒的事情,那是你没有适应这些事情。
5.
当然你也别把老子的“道”局限的认同为去顺从,去适应。它是要你去适应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东西,那些落后的,东西自然而然的要改变,因为社会制度,和规则都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和变化。
第2个回答  2020-04-13
《道德经》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40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
谈到
道之动,道之用..
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40.中的反:是39
中的“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反有翻
之意
40
中的弱:是39的
“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40
中的
反,弱
是归本之意,而归本就是天道中的效法自然,
因为自然对应于

“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这个规则

老子在《道德经》里谈了不少
自然的规则,由自然的规则
来归本。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与老子《道德经》39.40
的“
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这个规则”归本而效法自然对上,孔子的话
与老子的《道德经》也对应上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6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一章内容很重要,老子阐释了“道”的存在和运行,突出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国学经典 世界哲学 读书学习 传统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