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活中不合群,孤僻的人?

如题所述

我就是生活中被认为“不合群”还有点“孤僻”的人。

这与我内向的性格有关系,没事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享受自己独立的空间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并对此乐此不疲!

无论是生活中,亦或是工作中都是绝对独立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觉得参加一些聚集并没有意义,另外一方面,也与自己情商低有关系。表达能力薄弱,不善于言谈,缺乏主动创造话题,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沟通等等都是显著的特点。

在身边的朋友对我不合群、孤僻的看待中,认为我是个绝对自由与洒脱的人,是有自己原则性的人。虽然不善于沟通交流,可对此来者不拒。相对来说评价还是挺高的。而在我本身看来,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做好自己。

不合群的这类人往往有点异于常人,好像又有点抑郁。正是与性格内向无法施展有关系。也就是说这类人很难表现出活泛的状态,从而将所有的看法全部围困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这也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可以将心中无法表达的一部分通过文字体现出来。

妈妈以前尝尝对我说:有啥事不要憋在心里。可实际上真的不知道为何就是说不出来。

其实这类人往往是善良的,不善于交际也不会表达自我。他们虽然看似孤僻可其实一点儿都不孤独。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单独的空间去让自己歇息、生存。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与生俱来,谁也避免不了,享受孤独,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生活是一个人的,不需要用合群的方式来证明,合不合群并不是生活的真谛,懂生活的人,不会执着于合群。

 从一个群到另一个群,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流转于每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群,更是很多人的执着。 可合群又能怎样?能给自己带来幸福,能让自己得到满足吗?并不是,合群只会证明自己更孤独。 生活的本质不是由合群来体现的,不合群的人,才懂生活。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是内心的孤独,与其让内心孤独,还不如将合群停留在表面。 努力去融入不适合自己的群体,反倒会加剧自己的孤独感。别人说的话你不懂,你说的话别人也不明白,鸡同鸭讲才是最孤独。

因此在我看来,这类人和大家每个人都一样,属于集体中正常不过的一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1

孤独来源于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正确看待孤独的人,他们往往比别人更加地读懂人生。

读懂人生的人,他们会活得更加幸福。懂得孤独的人,他们更能比别人享受人生的美好。孤独不是一种错,它能让你看到一种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而且这一切都只属于你自己。

像人们时常说的,当你累了,那么就一个人驾着车去走一走,看一看那美丽的风景。你在孤独前行的时候会遇到路途之中的旅人,他们和你一样,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美而来。

当然,孤独不是强求来的,也不是刻意的去排除那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孤独不是孤僻,孤独是生活的方法,而孤僻是逃避生活与现实。

我们生活为人,离不开社会现实,无论我们年轻还是已到中年,亦或者是老去,我们永远不可能离开社会一个人而活。

孤独最好的状态就是你能在人群之中侃侃而谈,也能享受自己孤独的时光,你不会因为自己害怕交谈和想要孤独,也不会因为孤独而感到害怕。

所以,对于别人的看法,不用过度沉迷于teamwork/groupwork,不管是内向或外向者都需要独立思考以及工作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激发灵感;学会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深入自己的思想,学会了解自己,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此外,对于外向者们而言,将精力与时间专注于把快乐与能量带给周围的人;而对于内向者们,学会分享,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你们

其实无论内向与否,都是我们与身俱来的独特气质。不存在好坏,也没有对错,能够学会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也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呀。

第2个回答  2020-08-11
一,绝对合群。这是一种癫狂且夸张的状态。我遇见一个群体就要往上扑,费尽心思都要找到可能的一点点联系和更多的话题。看上去非常热闹,满世界都是朋友,通讯录里的含量之饱满甚至可以让人开第二个微信号。可是仔细来看,这像不像微商的路子,把全天下都当成了营生。虽然是广撒网了,但是“雨露均沾”,没有侧重点,在人的精力均有限的情况下,大鱼未必能上的了钩。想以这种方式交到真朋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换言之,追求与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能合得来,是非常理想且不必要的目标。

二,相对合群。想必题主想问的侧重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处事方式,自己的底线,可能与不可能,种种的不同让每个人和每个群体在交往的时候像钥匙与锁一样必然有“超级来电”和“超级不来电”。比如宿舍里三个男生打电子游戏,从他们的视角看第四个男生必然是游离于他们的圈子之外,如果这个男生平时再寡言一些,必然成为“不合群”的代表。可是谁知,这第四个男生参加辩论赛,参加运动比赛,去合了自己想合的群,谁又能说这样的人是“不合群”的呢。所以发现了吗,我们大部分人口中的“不合群”实际上是没有看到他人生活全面的一种狭窄的视角。既然如此,“不合群”就不能天然的成为一种错误,谁又能苛责每个人都去迎合天地间,纷繁复杂的每一种状态呢?人生苦短,能找到自己的群落,未必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三,绝对不合群。与绝对合群一样,都是极少数的可怜人。既然只是讨论“在大学里”,那便不思考那些不合群的人在校外的生活。没有人有资格去评判这些人,或者每个人日后的生活状态,也不可能去未卜先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合群不是一种错,他们只是还没找到自己合适的存身方式,或者只是环境不够包容。比如同性恋的个人,遇上极端恐同的学校,必然只是一场悲剧。

总之,我们不必格格都入,我们看到的“格格不入”也不一定是事实,以客观包容开放的心理去分析可能出现的种种结果,这才是可取的态度吧。
第3个回答  2020-08-11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三观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有些人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又不善交际,也不想多交际。但为人处事诚实正派,从不占别人便宜,喜欢认死理,同别人抬杠,往往弄得不欢而散。容易得罪人。又由于心眼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亏。还自园其说:吃亏是福。在结交朋友方面,只要是自已认定的朋友,终生不会改变。除非对方对自己有严重伤害。说实话,小编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人。还有一种人,表面上为人处事都相当令人满意,往往囗惹悬河,滔滔不绝。满囗仁义道德,一腔哥们义气,听起来让人很是感动。但相处时间一长,你就会无意中发现此人是个双面人,从不讲什么信用,借去的钱从来不主动偿还,还经常在别人面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做一些阳奉阴为的小动作,在我的人生经历之中,这样的人就遇到好几个,其中有一个还给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谈事物。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其实很正常。因为辨证唯物论早就告诉我们,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的,有位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又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这些都是生活阅历和知识的融合才有的体会。年幼无知时即使知道那些哲理,按我当时的个性而言,也依然认死理。那有难得糊涂的装逼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五花八门的。也许,这是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使然,也许这是社会问题不能真正称之为正宗科学的原因,也许这也是世界多彩多姿,生活美轮美奂的缘故吧!
第4个回答  2020-08-11
第一,不合群的人独立性强

人之所以要合群,追求呼朋引伴,其本质是害怕孤单希望得到朋友的帮助。

合群的人依赖性太强,一旦脱离群体立刻完蛋。

不合群的人则不然,他们独立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绝不人云亦云,更不跟风跑路,独立的个性是他们特有的气质。

第二,不合群的人理性冷静

读过《乌合之众》的人应该都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一个人多么的理智聪明,只要进入到群体中,智商立刻归零,极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做出与本意完全相反的举动。

因此,不合群的人,往往可以置身事外的看待每一件事,用理性和冷静来面对一切困难,想出解决办法。

第三,不合群的人读书思考

当合群的人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不合群的人在读书思考,所以你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以前读书的人中,往往是不合群的人考上了好大学,而参加工作后,更是很多不合群的同事突然就成了领导或者调到了更好的岗位上。

不合群的人,在利用你合群的时间,努力提升自己。

最后

人之所以要努力,就是为了脱离目前的圈子,而能够脱离目前圈子的唯一办法,只有不合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