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不少人都借诗言志

如题所述

刘禹锡桃花诗案

唐永贞元年(805),时并称“二王刘柳”(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的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遭株连,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度被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十年漫长的远谪生涯之后,诗人终于宪宗元和十年(815)被朝廷“以恩召还”京师,回到长安。漫长的远放生涯并未改变诗人的初衷。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写下了对充斥朝野的抱残守缺的守旧派辛辣讽刺和无情嘲弄的《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即《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借花讽喻,痛快淋漓,入木三分。诗的前两句正面写出长安近郊尘土飞扬、纷繁嘈杂的热闹场面,明写以桃花红艳趋时的盛况,暗里却用“深于影刺”的手法,着实讥讽守旧势力的趋炎附势、结党营私和炙手可热。诗的后两句即由物及人,触景情生,把“桃花”的趋时盛况与自己的也即“八司马”们的遭遇联系到一起,强烈地鸣出了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不平之忿——“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轻蔑之情,力透纸背,语到即止,恰到好处!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较为含而不露的话,那么到了这里实在是所指明确、锋芒毕露了。诗人无情地讽刺了那班充斥朝中的趋炎附势、抱残守缺的地主阶级守旧派势利小人,隐隐地批评了朝政。故而,此诗一经刘郎唱出,立刻即牵动了那班守旧者敏感而虚弱的神经。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桃花诗案”。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刘禹锡再次以主客朗中之职被朝廷召回长安。这时距“桃花诗案”发再贬连州又过了长长的十二年。次年三月,诗人再游长安近郊之玄都观。诗人旧地重游,不禁无限感慨,随即复又吟出七绝一首,即《再游玄都观》。刘禹锡感慨之至地叙述道:“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为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太和二年三月。”在这首诗中,刘禹锡明挽桃花暗影刺趋时小人政治上的迅速消亡。此即其玄都观二赋“桃花诗”。诗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联系政治上的变化,睹物生情,百感交集涌上心头:百亩之大的玄都观之中,现多半地方已长满了青苔。昔日那些明艳趋时的桃花现在都已死光了,唯有野草、野花遍地丛生,就连种桃之人也去向不明了,遗下的仅是一片荒凉萧条。诗人仍明写物暗以喻人事之变迁,感慨道:当年那些打击王叔文、贬斥“八司马”们的权臣们及党羽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前度刘郎”我不是又回来了吗!诗人坎坷多年而依然故我,豪气逼人、初衷未改。刘禹锡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并流露出几分得意的胜利欢悦。

刘禹锡自永贞元年因革新失败被贬郎州,到元和十年被召回;从玄都观赋诗感兴“桃花诗案”发二贬连州,又到太和二年再游玄都观复为“桃花”叹,其间竟长达二十四年之久,虽也曾一度消沉过。然而,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并未磨减刘禹锡坚持真理的锐气,没有改变他为宦之初衷。“前度刘郎今又来”时,其鲠直为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仍一如当年,丝毫没有减色。其铮铮气骨直让后来者为之啧啧称叹,缅怀不已。今人读其诗,仍能受到强烈的激励,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4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2个回答  2014-09-24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莫要人家夸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郑燮(清)
咬 定 青 山 不放 松
立 根 原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石灰吟*于谦(明)
千 锤 万 击出 深 山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粉 身 碎 骨 浑不 怕
要 留 清 白 在人间
第3个回答  2014-09-24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个典型的代表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