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衍《周易》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周易》也称《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一部有关古人卜筮的书籍。它是中国儒家典籍,被称为六经之一。“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而“周”字,有人认为,它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认为它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关于《周易》的成书,过去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周易》是古代卜筮长官长期积累的卜筮记录,它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周代初期。《易经》的具体内容,是由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号(即卦图)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以及384爻和爻辞语言部分部分所组成。卦图的结构,主要由称作阳爻和称作阴爻两个基本符号组成,三行一组排列而成八个“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又由八个经卦两相重叠组合成六十四个“重卦”,如乾卦、坤卦、屯卦等。这些卦象是用来占卜,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它们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涉及自然现象的变化,一类是讲人事的得失,另一类则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易经》虽属卜筮之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之中蕴含着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维和观念。八卦的制作,原是自然界物质现象概括的象征。现在易学学者普遍认为,易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两种基本符号的最初含义是来源于一、六、七、八等几个数字。中国历史上最早反映阴阳的观念,就是通过《易经》的卦爻所表现。八卦象征着由阴阳构成宇宙物质世界的八种基本成分,而万物都是由它们衍生而来的。可见,《易经》中蕴涵了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世界观的萌芽。《易经》的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这反映了古人从对自然与社会矛盾运动的长期观察中,萌生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此,《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