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

如题所述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发展飞速,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这样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他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因此语文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我在写作训练练习布置时,刚开始并没有提及作文两字,是要求“写几句话”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慢慢地学生对写作入门了,也不感到害怕了,甚至有些同学还喜欢上了写作,在他们的眼里写作就是写几句话这么简单,学生在写完一篇作文很高兴,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越来越喜欢写作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 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因此,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我在教学时通过面批学生作业和课外辅导以及和学生谈心,使他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投入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达成一个个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即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1.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推迟完成原定计划。
2.合理规划每天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
3.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4.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能够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
5.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应特别注意经常向周围同学请教、交流。
6.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问题上,要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与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铸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社会形势下,贯彻并落实以“乐学”、“会学”、“博学”为自主学习指导目标的教育培养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7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讲,学习能力都差不多,我常常问小学生的家长们:“你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比其他孩子差吗?”家长们都摇头,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不太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比别的孩子差。是的,一个人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相差越大,孩子们的能力水平由很多因素决定,平均下来相差并不是很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我假设孩子的能力差不多,从爱学习和会学习两个方面来分析孩子,把孩子分成了四种类型。请看下图:
我画了一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孩子“会学习”,纵坐标代表孩子“爱学习”。这个坐标把平面分成了四个象限,以此代表四类孩子:
第一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孩子又爱学习,又会学习,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成绩好的孩子,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顺教育的孩子”,他们顺应教育体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习得心应手,老师喜欢、家长自豪,同学羡慕,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各方面都好,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她),没什么问题。”
第二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也爱学习,但是并不会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缺教育的孩子”,他们缺少“怎么会学习”的教育,也就是缺少正确“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也很认真,学习也很主动,每天学到很晚,就是成绩不理想。”
第三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逆教育的孩子”,他们叛逆教育体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老师很反感、家长很头疼、同学们不喜欢。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拿我的孩子真是没办法了,正着说不行,反着说不行,表扬不行,批评也没用,就是不好好学习…”
第四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会学习,但不爱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缺教育的孩子”他们缺少“怎么爱学习”的教育,也就是缺少正确引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只要我盯着他(她),他(她)成绩就能提高”。只要一盯着,就能成绩提高,说明孩子有些学习方法,但是就是不喜欢学习啊。
想想30年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逆教育”的孩子非常少,大部分的孩子都“顺教育”,一部分孩子“缺教育”,30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爱学习和不会学习的“逆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可谓比比皆是,而又爱学习又会学习的“顺教育”孩子越来越少,可谓凤毛麟角,
与经济高速发展想伴随的是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社会的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到学校和家庭,最终导致了我们目前教育的失败。这能怪我们的孩子吗?
“逆教育的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每天还被迫学习,学校和家长没有好的办法引导他们,一味的要求和责怪他们,无形中给孩子了更多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缺教育的孩子”生活在“麻木状态”,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如果不盯着孩子学习,他们就不知道主动学习,甚至连老师留的作业都不能完成,这些孩子的学习状态虽然不是被动,但是他们也不主动去学习,学习会令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不会学习的孩子,每天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就是提高不了,时间一长,就自认为“我就这样了”,学习会令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