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和1912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两首国歌。 1911年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

1911年和1912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两首国歌。 1911年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国歌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说明两首国歌所反映的政治倾向的不同,并据此归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史实说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据材料,说明两首国歌所反映的政治倾向的不同,并据此归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焦点。

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金瓯》,严复作词,名义上是由爱新觉罗·溥侗谱曲,曲谱实际源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依照康熙和乾隆时代登基的礼乐编曲。这也是清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官方国歌。

清帝国已濒临崩溃,《巩金瓯》却还在为这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歌功颂德,并祈祷着“金瓯永保”,这岂不是痴心妄想?果然,这首国歌只颁布了6天就爆发了辛亥革命, “帝国苍穹”和它的《巩金瓯》一起被革命党人埋葬了。

1912年初,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蔡元培任部长的教育部立即为刚创立的共和国征集国歌。同年二月,临时政府的公报上刊出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

这首国歌虽然不很成熟,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热爱和对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革命党人的追求和精神风貌。“揖美追欧”一词,不禁让人联想起“赶英超美”。

(2)结合史实说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揖美追欧 ”自然指的是追随欧美文明的脚步进行社会改造 。“旧邦新造”意思为古老的中华帝国从中华民国开始进行新的社会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世界真正的融和为一个集体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8
(1)倾向:第一首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主张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第二首颂扬资产阶级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较量。
(2)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