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谁是千古第一“风流才女”?

如题所述

千古第一风流才女就是——李清照,她喜欢喝酒,好赌好色。而且她的诗才是一流的水准。

李清照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得到了苏轼的真传才气,她的母亲出生在状元的家庭,饱读诗书,蕙质兰心。

她在少女时期就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这首词非常的经典,初罢秋千起来,慵整芊芊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时候在他少女的时间就写出来的一首词就体现出他的才气逼人,并且那种情窦初开少女的青春活力都描写得淋漓尽致。

后来李清照嫁给了同样出生于书生门第官宦之家的赵明诚,才子配佳人。

等到赵明诚外出的时候,又恰巧是重阳节,李清照又写了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李清照丈夫去世孤苦无依的时候,她49岁的时候又嫁给了张是一个伪君子。

张汝舟是个伪君子,娶李清照,一是为了李清照的姿色,二是为了她的才名。娶到李清照,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三是为了李清照的文物古籍。

结婚以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大部分文物古籍已经遗失,剩下的又被李清照视若生命,不肯相让。他立马原形毕露,时常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骄傲了半生的李清照如何能够忍受这般屈辱?

她要休夫。

在当时,守寡女子再嫁,已经是伤风败俗;休夫,更是天大的笑话。

宋朝律令规定:女子要休夫,无论对错,都要坐牢三年。

李清照宁愿坐牢三年,宁愿受世人讥笑,也要摆脱张汝舟。

张汝舟曾经在科举考试中舞弊。李清照就告发他欺君,同时要求解除婚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8

李清照的风流,千年才有一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传统文化三朵绚丽的花。

宋朝,一个全民作词,万众写词的时代。随便出门买个烧饼,都能遇到几个出口成章的人,更不用说苏轼、辛弃疾、欧阳修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家。

但若要问你,知道几个著名的女词人?

所有人肯定第一时间脱口而出:李清照。

没错。李清照就是从这千万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26

“历代有不少天才卓著的女性文学作家,然而能旷古绝今独树一个完整的作风,自成一个宗派的,恐怕只有李清照一个而已。”

李清照是宋代文坛的一个异数。

她以女子之身单枪匹马闯入男士的文学领域,前无鼓励、同情她的男士,后无一群女词人可做后盾,所面临的敌意可想而知。

清代学者裴畅云曾言,“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评语尤其刺耳。

在那个对展露文才的女子所持态度完全迥异于今天的时代,以李清照为首的古代女性作家和知识分子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但即使身处这样的时代,李清照却从不让自己陷于封建礼教的牢笼中。

她敢于以文章、诗词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从不隐瞒自己“好酒”、“好赌”、“好色”的习性。

她关注个人悲欢,慷慨桀骜,敢于打破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的空气。

她也忧心国家和民族命运,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和胸怀。

她是“中国一千年来第一风流才女”,也是“中国最伟大的女性文学家”。

跻身文坛

公元1084年3月,李清照出生在了齐州济南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为进士出身,是苏轼文学的传人之一,同时也是宋代名臣。母亲王氏则同样出生书香世家,自幼熟读诗书,有着不错的文学修养。生活在这样浓厚的文学氛围里,李清照从小就书不离手。她经由阅读父亲丰富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父母的疼爱,让年幼的李清照得以在这个礼教森严的社会大背景下,拥有喘息和放松的空间。

后来,因为父亲被调至汴京担任太学录,李清照也随父前往,在汴京度过了自己的整个少年时期。汴京繁华的景象和优雅的生活环境,一度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自幼便有诗名的她,来到汴京后,更是以一首《如梦令》轰动了整个京师。

公元1100年,17岁的李清照再次闻名于汴京文坛。这一年,苏门四学士之一、足以让李清照称为“师伯”的张耒,为凭吊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写下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不久之后,李清照挥笔写下了和诗两首,无论从立意还是见解来看,都要远远胜过张耒的原作。

作为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李清照能对国家社稷有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而自古以来,凡是卓尔不群者,大多恃才傲物。就是李清照也不能免俗。

她的狂傲,有的时候更甚于男子。

在父权社会统治下,李清照即便是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长大,也难免感受到女权的极大压抑。为此,她不得不转而在自己内心寻求一种解决方式。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中,李清照曾自比为桂花。她在诗里赋予了桂花人的禀赋、精神和情操,又借突出桂花的内在意蕴之美,来体现了自己的内在美。

这种“自恋情结”显然是她在男权社会中的一种自我保护。

同时,也是她作为女性自爱、自重、自强不息的表现。

李清照深知,自己要进入性别迥异的男人的文场,参与诗词创作,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她自始至终都将文人怀疑的态度看得十分清楚。

所以在后来写《词论》的时候,李清照开篇即借唐代男性歌手李八郎“伪装进场,直至唱罢才被发现身份”的小故事,来写出自己的期盼。

那就是不以性别论英雄,天下文人能够对她的才能做出客观公平的。

虽然,后来正是这部《词论》让李清照在众多文人心中彻底坐实了“自视甚高”的形象。

毕竟,在《词论》寥寥不足千字的正文中,她因救敝补偏,矫正词风的需要,对包括柳永、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绛、晁次、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在内的16位“北宋词坛巨星”,都进行了无一例外的批评。

然李清照狂则狂矣,确有大才,《词论》其文妄则妄矣,也确有深意。

横生波折

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在自家庭院里,遇见了前来家中做客的21岁太学生赵明诚。他们一个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长女,一个是吏部侍郎赵明诚的第三子,有着相当匹配的家世和身份。同年,赵明诚与李清照结为了夫妇。婚后,李清照将两人的初遇,写成了一首《点绛唇》。

其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她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赵明诚以为,出生名门的李清照,会是一个温婉娇羞的女子。

然而,他没有想到,李清照必定会与“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具才情和个性的女性之一”划上等号。李清照与赵明诚情意相投,婚后感情也相当和睦。

然而,他们的寻常生活,很快就被北宋朝廷激烈的新旧党之争所打乱。

公元1102年,新党蔡京当政,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开始排挤元祐旧臣。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不幸被列入元祐党籍,难逃被罢官的命运。

为了给父亲脱罪,李清照上诗公公赵挺之,恳请他能从宽处理父亲的罪责。

这样的行为即便是放在民风开放的唐朝,也是极为罕见的,更不用说封建礼教极为严苛的宋朝了。

但李清照还是做了。可惜最终她也没能打动赵挺之。先是李格非被罢官,不得不携家眷返回原籍明水,后是李清照也被牵连,不得不离开汴京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李清照也因此与赵明诚分隔两地,只能以书信诉说情意,解相思之苦。

直到公元1106年,蔡京罢相,朝廷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后,李清照才能够返回汴京,与赵明诚团聚。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家又先后经历了赵挺之病卒,赵明诚赠官却被追夺的几件大事。失去靠山的李清照夫妇变得难以在汴京立足。

此后,他们隐居青州私第,短暂远离了政治风波。

在隐居青州,重归乡里田园后,李清照和赵明辰的生活也变得悠闲自在了起来。文人多爱赏花饮酒,李清照也不例外。与其他闺阁女子和已婚少妇不同,李清照更愿意走出院落,去感受自然美景。

“花”这一意象,在某种意义上是她整个人生的见证者。她流传下来的四十余首词里,写到花的词就占到了三十几首。其中包含了梅花、菊花、海棠、牡丹、桂花、芍药等等。

花的开放与凋零,蕴含了她生命的律动与波澜,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她的志向。

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的词中往往也带有了自然的清新质朴之风,这让她有别于唐五代“花间派”词浓郁艳丽的风格,为宋词带来了创新与突破。

写花的词多了,自然就少不了“花酒”。对花醉酒,成了李清照一年四季必做之事。而在她之前,这本是男权社会中,男性文人独有的行为。

在宋代,女子饮酒并不受限制。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曾对宋代妇女在春节时期上街游玩饮酒做过记载。但如李清照这般大胆不羁,且嗜好饮酒,还是少数。李清照的作品中,“醉”字与“酒”字频繁出现。仅《漱玉词》中,“醉”字就出现了十一次,“酒”字更是出现了十九次。酒陪伴了李清照大半辈子。

对她来说,随着人生起起落落,饮酒的滋味也不尽相同。

尚在闺阁时,她与交好的少女外出游玩,划舟摇曳,能饮酒相乐直至日落。

与赵明诚丈夫分隔两地时,饮酒也能消愁,能解相思。

到后来家国破碎、孤苦伶仃之时,更是她除作词外所有的情感依托。

而她的酒,最终也助她作出了无数醉人诗词。

除了嗜酒,李清照还好赌。

宋时期有一种风靡天下的棋艺,名叫“打马”。

打马近似于唐朝盛行的双陆棋,要求玩家从起点出发,掷投骰子,并按照骰子的点数行棋,最先将全部棋子走到终点的人就能获胜,属于一种争先之戏。

李清照就非常喜欢这种博弈之戏,喜欢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她天性聪颖,悟性高,又能钻研,肯下功夫,玩这类游戏大多时候都是胜利的一方。

但李清照并不简单满足于它的争先性质,每次玩的时候总要带上一点彩头,让游戏带上赌博的色彩。

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她的兴趣。

而作为一个“游戏玩家”,李清照晚年时甚至还为打马专门写了一本攻略,名叫《打马图序》。

可以说,宋代打马能够留名后世,很大程度都要归功于李清照,归功于她所写的《打马图序》。

除了最爱的打马外,李清照还尝试过其他很多赌博方式。

其中就包括和丈夫赵明诚一起翻书赌茶。

他们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总会用比赛的方式来决定饮茶先后。

而比赛的内容就是一个人问某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即可先喝。

李清照在诗词书史方面的学识胜过丈夫赵明诚,所以每次翻书赌茶,大多数都是她赢,她先饮茶。

其他如斗蛐蛐的基础赌博方式,李清照甚至都有所涉猎。

所以后来的明代《古今女史》,还将李清照称为了“博家之祖”。

在隐居青州之时,除了赏花饮酒、作诗作词、沉溺赌博外,李清照还帮助痴迷于金石研究的赵明诚钻研了大量的古籍、石刻,编写了《金石录》。

而这本著作后来也成了我国最早也是最权威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

李清照和赵明诚悠闲自得的生活终结于公元1127年。

这一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北方局势岌岌可危,赵明诚又因奔母丧,先行南下,独留44岁的李清照处理青州家中收藏。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了这段经历。

她写到,“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短短二十字里,包含了一切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国破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北宋臣民的心间。

然李清照又在公元1129年3月,经受了又一个沉重的打击。

时任建康知府的丈夫赵明诚,在面对一场小小的兵变时竟然不战而逃,全然不顾城中百姓和自己妻子的安危。

李清照感到非常失望。

这也是她后来随已被罢免官职的赵明诚继续南迁,途径乌江,写下《夏日绝句》的主要原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字一句里,无不满含着对丈夫不战而逃深沉的悲戚。

赵明诚也因此羞愧不已。

然而,不幸很快又降临在了他们头上。同年7月,赵明诚偶然恶疾,病入膏肓,并于8月18日病死于建康。自此,已无父母又无子女的李清照,彻底没有了依靠。

当时正是金国女真军侵略南宋之时,四处兵荒马乱,李清照失去了丈夫,身上又带有不少书籍、绘画和书法,时刻面临着被抢掠的危险。

她居无定所,身心俱疲。

三年后,为保住身边仅剩的著作和收藏,在弟弟的促成下,她同意嫁给了一直向其示好的武官张汝舟。

怎知,对方自始至终都打着得到她财产和金石收藏的主意。

甚至在李清照不肯屈服的情况下,对她施以拳脚。李清照不堪受辱,结婚不到三个月便决定和离。

在宋代,妻子很难向丈夫提出和离,李清照只好通过状告张汝舟“科考舞弊,骗取官职”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而这样一来,她就要接受宋朝律令中“女子告夫,无论对错,都要坐牢两年”的规定

最终,在证据确凿下,张汝舟被朝廷罢官,流放柳州,而李清照被关入狱中,于九天后被人搭救出狱。

李清照再嫁又休夫一事,在后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否定她的人,认为她“离经叛道”,属晚年毁节,并根据她曾经写予赵明诚的示爱诗词,给她套上了“好色”的名头。

肯定她才华的人,则无视她在狱中写下的名为《投翰林学士綦崈礼启》的求助信,一再否定她晚年再嫁一事,想借此重塑她的历史形象。

许多著名的考据学者,如庐见曾,俞正燮,陆心源,李慈铭,谢章铤,符兆纶,就属于后者。

他们相继出场为李清照“辨明”,以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李清照晚年再嫁的说法再难形成共识。

然而,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始终拘泥于封建礼教中,仅将李清照视为了赵明诚的妻子来看待,而忽视了李清照在那个动乱时代下面临的情况和压力。

李清照早年慷慨肆意,晚年时虽经历国破家亡的逆境,却也从未向现实屈服。

不管是再嫁,还是休夫,她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都敢于去直面最坏的结果,敢于去修正接下来的行动。

而后来一系列的磨难,也没有让她变得意志消沉,相反,她很快就从个人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转而更加关注国家大事的进展。

而这段时期她的创作热情也更趋高涨。

这才是才情与个性兼具的李清照应该有的样子。

赵明诚死后,曾被诬陷暗通金人、将珍宝献给了金国。

李清照为保其名誉,也曾紧追南宋皇帝献珍宝,但终未能在战乱年代追赶上其行踪,反而在转移途中失去了绝大多数珍宝。

公元1143年,60岁的李清照将自己整理的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二十三卷正式献给了朝廷,全了这段夫妻情意,也全了臣民之心。

此后她行踪就变得模糊了起来,事迹也几乎绝迹史书。

直到公元1155年,73岁高龄的李清照即将走到人生尽头时,才终于在历史上留下了她的最后一段记载。

李清照本想将一生所著传授给这位来看望她的孙姓朋友的女儿,然后者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由,谢绝了李清照。

自此,这位不平则鸣,慷慨桀骜,敢爱敢恨,极尽风流的女子,这位凭借出色才情与独特个性在男人的世界里挣得一席之地的女子,谢幕了她的人生。

第3个回答  2022-05-01

世人皆知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但其实她不只是千古第一才女,更是千古第一“风流才女”。

她的风流不仅在当代女子当中无人可及,就连许多男子也是望尘莫及。


北宋时期,程朱理学可谓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女性思想枷锁,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李清照不仅从小熟读经典,而且坚持写诗作词,更以其诗词之才震惊了世人,不可谓不风流。

1102年李清照与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不仅门当户对而且志趣相投。两个人虽然都出身官宦之家但是生活作风都很简朴,平日里一同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书籍与古玩的收藏上。在一起时,两人常常一同沉醉在书籍的阅读或古玩的把玩中,生活得逍遥自在。可是一年之后,李赵两家先后都被朝堂之中的党争所牵涉。先是李清照家人被迫回乡,而后李清照的公公又被奸相蔡京陷害,李清照这才与丈夫一同回到了青州的乡下。

虽然经历了几番波折,但是李清照依旧是过得逍遥自在。重阳佳节两人分居两地,李清照因思念丈夫而心忧。她不但肆意的饮酒消愁,而且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毫不掩饰地写成了一首《醉花阴》,然后寄给了丈夫。

然而丈夫收到信后,感念妻子的柔情蜜意之时也不由得感叹她的才华。于是想要和李清照一争高下,他笔耕不辍的了好几天,写成了50首诗。然后他把50首诗和李清照的混在一起,让朋友选一首最好的,没想到朋友还是一下选中了《醉花阴》,赵明诚也只能自愧不如了。

李清照的“风流”还体现在饮酒上,李清照在丈夫不在时饮酒也并不是突发奇想,她在与赵明诚成婚之前就曾"沉醉不知归路",可见饮酒真的也是她的一大爱好。

不得不说李清照的婚后生活确实非常精彩,可是她做了许多事情,却唯独没有做"生儿育女"这件事。关于李清照为何没有生儿育女的猜测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子嗣确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时的程朱理学对女性的要求非常地严苛。要求女子做好自己本分之事"相夫教子",可是李清照却没有生儿育女。要求女子"出嫁从夫",可是李清照作词之才却远超其夫。要求女子言语要符合礼节,可李清照却大肆地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感情。要求女子要行为也要符合"礼节",可是李清照不仅嗜酒成性而且嗜赌成性,这些都是体现出她“风流”的主要因素。

在那个时代李清照的行为备受诟病,可是若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被封建枷锁所困的李清照是特立独行的,她敢于做自己的勇气是值得被认可的。在那种压迫女性的文化氛围中,如此好酒好色又好赌的李清照真的称得上是风流之人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5-01

我知道李清照是千古第一“风流才女”。

李清照,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自幼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李清照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其不同的特点。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易安词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人称“易安体”。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这样评价:“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李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