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一夫多妻制度

如题所述

一夫多妻制是古代私有制的产物,古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开始拥有更多的财产并成为政治上的权力者,他们希望占有更多的妻子以生育更多的子女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不再杀俘,开始把男战俘当作奴隶,把女战俘当作妻妾,而且占有奴隶和妻妾的多少日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财产扩大化的结果。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人平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平等,随着一夫多妻制的出现,男女才出现了不平等。
一夫多妻制严重败坏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多妻现象一直盛行于社会上层,尤其是皇帝后宫庞大荒淫无度,政治更加腐败,生活更加奢靡。一夫多妻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人多娶就会一人无妻,使得社会阴阳失调,天下之男无妻者众多。一夫多妻制的长期存在断送了多少次中国历史上大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而值得深思的课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3
中国古代没有一夫多妻制,中国古代实施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连皇帝都只能有一个妻子,那就是皇后,别的什么妃嫔,都是妾,甄嬛传说的很清楚,甄嬛自己也是妾侍,是不能和皇帝举案齐眉,成双成对的,礼法和大臣都不同意。
另外,古代妾侍的地位非常低,在家里仅高于奴仆,嫁娶不开正门,吃饭不能同席,睡觉不能上床,死了不能合葬,死后连牌位祭祀都没有。妾侍的儿子没有继承权。
出现这种制度,是因为古代经济不发达,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有权有势的还好,没权没势想进豪门,只能寄希望于男人的色欲。
再说,古代男人寿命很短,平均只有30岁左右,女人可以达到35岁。
近代中国统计,在战争频繁的地区,男人平均寿命只有25岁。
第2个回答  2018-10-01
那是一妻多妾制
第3个回答  2020-02-01

为什么会有“一夫多妻”制

人类两性在行为模式、认知能力、价值观和偏好上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与生俱来,而且男性和女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本性,两性生而不同。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存在着差异,正如男女性器官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样。性别社会化只是突出、强化和加深男女本性之中固有的差异,而不是“引发”或“创造”了这些差异。换而言之,男女之间之所以会不同,并不是社会化导致了这样的差异;而是由于二者生来就是不同的。性别社会化并不是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而是性别差异存在的结果。

既然性别社会化不是两性差异存在的原因,那么造成男女之间天壤之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如何解释人类普遍存在的两性差异呢?

两个简单的生物学因素可以解释一系列的性别差异:

1、女性的卵子的体积较大,且数量上远少于精子。

这是生物学上区分男女两性的方式。对任何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来说,能够提供较大的性细胞者为雌性,而不承担这一义务的则为雄性。

有性生殖的内涵就是:卵子的价值远高于精子(单个卵子与单个精子)。自然界中,精子的供应数量充足(事实上是无穷无尽),而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其繁育的成本比卵子要低很多。生物学中,能够快速解释许多物种的两性差异的首要原则就是:精子是廉价的!

2、女性能够繁衍的后代数量远少于男性。

生育一个孩子通常至少要花掉女性9个月的时间,甚至是几年(因为有些女性养育幼儿的时候一般不会再生育);而生一个孩子,男人只需要花15分钟时间。女人一生中大约只能生育20~25次,而且实际情况远少于这个数字,而男性“可能生育”的孩子数量却没有上限。

以上两个因素共同引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适应性差异”更大。“适应性差异”是指生物繁衍竞赛中 “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即 

“胜利者”成功繁衍的次数比“失败者”要多多少。这意味着两件事情:有的男性终身没有子嗣,而极少数男性一生中可能拥有几十、成百,甚至上千个孩子;终身没有子嗣的男性数量远多于女性,没有子嗣的女性只有少数。由此可见,男性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比女性大。

人类一夫多妻制的本质正是这一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一夫多妻制下,某些男性可以获得更多配偶,而某些男性却一个配偶也没有,这就导致了拥有多名配偶的男性可以拥有数量庞大的后代。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有繁衍后代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极少有女性没有自己的后代,而相对而言很多男性终身没有后代(完全无法繁衍)的原因。

女性一生中最多可以拥有的孩子数量是69个,这是18世纪俄国农夫费奥多尔?瓦西尔耶维的妻子创造的纪录。在她的一生中,一共有27次怀孕经历,其中包括16对双胞胎,7组三胞胎,4组四胞胎;令人称奇的是,瓦西尔耶维太太的一生中没有单胎生产的经历!而且69个孩子中有67个孩子顺利存活并长大成人。

与此相对,一个男性拥有孩子的最多数量是1042个,这是摩洛哥谢里夫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嗜血的穆莱-伊斯梅尔王所创下的纪录。正如很多古代统治者那样,他拥有数量众多的后宫妃嫔,并拥有至少700个儿子和342个女儿(穆莱.伊斯梅尔一生中所拥有的子嗣的确切数字早已不见诸历史,因为关于其子嗣的记载曾一度中断)。

嗜血的穆莱.伊斯梅尔王和费奥多尔?瓦西尔耶维太太究竟生育了几个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男人最多可能拥有的后代数量远比一个女人可能拥有的后代数量要庞大许多(前者数以千计,后者数以十计)。很多男性可能会面临终其一生都是繁衍竞赛失败者的境地(没有任何后代),而女性出现这样情况的概率很低(女性生育是正态分布,而男性拥有后代数量则是幂律分布)。

一妻多夫制都是兄弟共妻。在对世界上的科学发现进行全面调查后,我们发现83.39%的种群实行一夫多妻制,16.14%的种群实行一夫一妻制,0.47%的种群实行一妻多夫制。几乎所有的一妻多夫制都实行的是兄弟共妻制。以人类社会为例,实际上不存在非兄弟共妻制,也就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男人们与同一个女人结婚。为什么没有非兄弟共妻制呢?

这是因为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中,生父确认度往往很低,女人“可能”与不止一个男人进行交配;在一夫一妻制社会中,预计通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男人抚养另一个男人的孩子)的比例如下:美国13%~20%,墨西哥10%~14%,德国9%~17%。如果实行一妻多夫制,多个男人合法地迎娶同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肯定”要与所有男人进行交配,那么她的那些丈夫们很难相信,她的小孩与自己肯定有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对小孩进行投资。如果小孩从父亲那里没有获得足够的投资,那么他们很难存活到成年阶段,所以社会也就无法进化。因此非兄弟共妻制隐藏着自我毁灭的种子(原始社会没有基因测序的科学技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兄弟共妻制中的丈夫们都是亲兄弟,即使某个丈夫不是小孩的亲生父亲(1/2基因相符),那么他至少是小孩的亲生叔伯(1/4基因相符)。兄弟共妻制下的小孩不可能与所有丈夫脱离血缘关系(当然前提是妻子并未与丈夫之外的其他男子进行过交配),因此所有丈夫都积极地投资所有的小孩(默认假设:人们只投资给拥有与自己基因相识的孩子)。

同样的道理,最为成功的一夫多妻制形式是姐妹共夫制,所有的妻子都是姐妹(与非兄弟共妻制不同,非姐妹共夫制很正常)。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里,只要原配妻子的丈夫增加一个妻子,那么原配妻子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因为新加入的妻子可能剥夺丈夫的资源,影响到原配妻子和小孩的生存权利(比较普遍的是皇宫里的宫斗戏争宠)。一夫多妻制下妻子们的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很多传统社会中,多妻的男人往往给每个妻子单独留下家产。然而当妻子们是姐妹时,这种抢夺丈夫有限资源的冲突和竞争就会有所缓和,她们不会强烈反对分配资源给新的妻子和她的孩子,因为她们与新的妻子都有血缘关系(自私的基因选择)。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历史的最近发明。在人类社会中,一妻多夫制非常罕见,几乎所有人类社会都实行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尽管现代社会中人们认为一夫一妻制是与生俱来、合情合理的,而且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宗教传统也主张一夫一妻制是婚姻的唯一自然形式,但是纵览全球人类发展史,一夫一妻制的社会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多数阶段,人类都是一夫多妻制的,严格教条的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历史的最近发明。但是与自然物品不同,人类实践(如婚姻仪式)不会留下永恒的记录。那么我们如何得知,我们的祖先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频率较高呢(一夫一妻多妾制)?

其实,我们祖先实行一夫多妻制的证据已经在我们人身上体现出来。无论是哪种动物,物种内一夫多妻制的数量(特定物种内一夫多妻制成员的数量)与两性规模 (雄性数量大于雌性数量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物种内的一夫多妻制程度越高,两性之间的数量和体格差异也就越大。例如在全部是一夫一妻制的长臂猿社会里,雌性和雄性数量没有差异;雄性的身高和体重与雌性相等。

相反在一夫多妻制高度发达的大猩猩社会里,雄性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雌性的1.3倍和2倍(雄性的身体远比雌性强壮的多)。

就此而言,人类似乎处于两者中间,但是更加接近于长臂猿。男人的身高和体重是女人的1.1倍和1.2倍。这就说明,在进化史中,人类一夫多妻制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与大猩猩社会有明显区别,但是也不像长臂猿那样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人类历史上是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的混合型)。

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一夫多妻制。在历史上,那些有钱有势的富人尽管已经娶了妻子,但是还有情妇、小妾或其他婚外情人,所以实际上仍然遵循一夫多妻制。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不管结婚与否,较为富有的男性所拥有的性伙伴和性行为多于普通男性。这不是因为富裕男性能够支付性服务的费用(实际上富裕男性召妓的次数少于贫穷男性),他们没有这个必要,女性会主动追求富裕男性,所以富裕男性拥有更多的性伴侣和交配次数(资源丰富的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多数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允许人们离婚;在很多社会,如美国,离婚很简单,也很普遍。自由离婚的制度允许男性实行连续一夫多妻(一名男性拥有多个妻子,不是同时而是通过一系列离婚和再婚实现一夫多妻)。在美国,离婚后再婚的主要参考指标就是性别,男性通常再婚,而女性较少。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离婚男性对潜在伴侣的吸引力也倍增(男性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繁衍能力和生育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就失去了对其他男性的吸引力,因此很少再婚(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同的竞争策略)。

当然某些女性离婚后再婚也是连续性一夫多妻,但是通过离婚再婚采取连续性一夫多妻制的男性数量更多。在当今社会允许离婚,这也是有效的一夫多妻制;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一夫多妻制。

为什么“一夫多妻”由女性拍板

如果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一夫多妻制,那么为什么当今世界多数人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种理论认为一夫一妻制是女性的所需。在任何物种中,如果雌性对子女的投资大于雄性(包括人类),那么性和交配的决定权属于雌性(付出成本越多就拥有更大的决定权)。而且只有当女性需要时,女性才会与男性发生性行为;在这方面男性几乎没有决定权(男性强暴女性除外)。

人类也不例外。如果多数女性选择一夫一妻制,那么一夫一妻制就成为社会的婚姻制度;如果多数女性选择一夫多妻制,那么一夫多妻制就成为社会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是由雌性决定的)。

那么什么因素促使女性选择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呢?婚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男性资源的不平均(最富有男性与最贫穷男性的财富差异)。在一个资源高度不平均的社会里,富裕的男性比贫穷的男性富裕得多,一位富裕男性的1/2、1/4,甚至1/10的财产仍然多于一位贫穷男性的所有财产,所以女性(和她们的孩子们)通过共享少数富裕男性过上富裕的生活。

正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言,“物质本能驱使女性共享最富有的男性,而不是独享最贫穷的男性。”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一个资源分配较平均的国家,富裕男性并不比贫穷男性富裕多少,一个富裕男性的一半财产不会多于一个贫穷男性的所有财产,女性(和她们的孩子们)独享一个贫穷男性比共享一个富裕男性会生活得更好(这个模型不完全符合真实世界)。

因此,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源不平等度较高,那么婚姻制度就是一夫多妻制;而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源不平等度较低,那么婚姻制度就是一夫一妻制。这个理论是将动物学上用来解释鸟类交配机制的理论延伸到人类社会,这再次证明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人类无异于其他物种。

在当今工业社会中,男性的资源分配相对较平均,因此大部分的女性更加愿意选择一夫一妻制。但是即使我们身处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人类社会一夫多妻的本性并未完全消失(从古至今,婚外情一直存在)。

为什么一个老婆让男性受益,一夫多妻让女性受益

由于男性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每个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因此会有一些女性将受益于一夫多妻制(大多数的普通女性会受益,优秀女性及漂亮女性利益会受损)。这是因为在一夫多妻制下,女性能够共享一个富裕男性,而在一夫一妻制下,她们不得不死守一个贫穷男性。如果资源分配不均相当明显,那么一小部分富裕男性所拥有的财富可能比所有贫穷男性的财富都要多。

唯一的例外是极具吸引力的女性。在任何情形下(一夫多妻制或一夫一妻制),这些女性都能够与最有魅力最富有的男性结婚。在一夫一妻制下,她们能够独享最富有的男性;而在一夫多妻制下,她们必须与其他普通女性共享最富有的男性。因此最有魅力的女性受益于一夫一妻制,而其他女性受益于一夫多妻制。 

男性的情况恰恰与之相反。多数男性(普通贫穷的大多数男性)受益于一夫一妻制,因为它保证每个男性能够找到妻子。当然普通男性只能与普通女性结婚,但是与普通女性结婚总比打光棍强多了。

但是最具吸引力的男性又是一个例外情况。在一夫多妻制下,这些男性可以有许多妻子,但是在一夫一妻制下他们只能有一位妻子(即使是最具吸引力的女性)。所以最具吸引力的男性(富有的少数有钱男性)受益于一夫多妻制,但是其他所有男性受益于一夫一妻制。

当一夫一妻制社会的男性设想,在一夫多妻制社会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那么他们一般会想象自己有很多妻子。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对于多数普通男性而言,一夫多妻制意味着没有妻子,或者如果他们足够幸运娶到了妻子,他们妻子的魅力肯定低于一夫一妻制下的妻子(因为在一夫多妻制下,多数有魅力的妻子都被那些更具吸引力的男性占有了)。

如果他们认真思考,那么他们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与一夫多妻制相比,在一夫一妻制下他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axcxa.com/tuili/119/2628.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