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伟大在哪里?

如题所述

“酝酿了十年的、不朽的、诱人的史诗”

  《纽约时报》发表拜厄特的文章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姿态。因为关于此书的文学水准的争论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纽约时报》一直是力挺罗琳的。这当然是因为它的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这个人称“女神风队员”的日裔文学评论家称“哈利•波特”丛书为“史诗”。考虑到角谷美智子对男性白人名作家总是抱着挑刺的态度,人们对这种强硬女权主义思潮渗入文学批评的动机有理由持审慎的怀疑态度。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所称的“怨愤派”批评家称号对她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布鲁姆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最近在整个英语界和西方文化界里所发生最为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大家普遍地提倡那令人啼笑皆非的哈利•波特文学;人们甚至盲目地让它取代了传统的儿童文学。”

  2007年7月19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还没有出版,内容尚处于保密之中,角谷美智子就在《纽约时报》提前发表了透露情节的书评《哈利•波特在大战中成年》一文。角谷在文章中说,罗琳酝酿了十年的、不朽的、诱人的史诗,深深地植根传统文学和好莱坞传奇之中,从希腊神话到狄更斯和托尔金,到《星球大战》。但它的结局,并非是那种现代“女高音”般的空洞大话,而是那种非常好的古典风格结局:大场面、激动人心的情节、冷至骨髓的终极对决,最后非常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命运。但在接近终点时并非没有瑕疵,这一系列的第七本也是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在阐明情节时有些章节显得杂乱,有几处枝节显得沉闷,不过大结局和主要人物的故事线索有令人心悦诚服的必然性。

  还有下面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在整套书里,罗琳女士的成就是她设法让哈利既是一个普通的青少年(必须去应付学校和约会那些老一套的挫折),又是一个史诗英雄。类似于年轻的亚瑟王、蜘蛛侠和卢克•天行者。爱说话的才能激活她去创造了一个故事,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荷马、弥尔顿、莎士比亚和卡夫卡。”

  最后两句话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里面可以填满无数的文学批评著作。而最后一句话不知道会怎样激怒捍卫了一生西方文学经典的布鲁姆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3

连哈罗德•布鲁姆都看《哈利•波特》

  2000年7月,随着《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狂热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7月11日,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3500万人买错书了吗?是的》。他不仅提到该书充满了“陈词滥调”,还指出“我们那张压倒性的反潮流的官方报纸”《纽约时报》因“震惊于”该书的销量发表了一篇糟糕的书评。这还不算,宣传J•K•罗琳的调子要明显高过其他畅销书的作者。为这本书,还特意开辟了儿童书畅销书单。

  这个重要的批评家甚至屈尊分析了一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证明他并不是无的放矢。其中,我们会注意到布鲁姆很早就发现了邓布利多和《指环王》中的甘道夫之间的相似。他认为该书存在着许多“美学缺陷”,作者的行文存在大量的陈词滥调,比如说,第四页(随便挑的一页)中就有七处关于“伸腿”的重复废话。最后,布鲁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对哈利•波特的狂热感到不舒服。”

  这件事可以看作是布鲁姆对该书销售的一次阻击;但如果愿意的话,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连布鲁姆都看哈利•波特了!”

  不过,用布鲁姆的话来说,“哈利•波特并发症”继续蔓延。

 

  “它只适合那些想象力被禁锢的人”

  2003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全世界掀起了更大的销售狂潮,刷新了许多相关公司的纪录。《纽约时报》罕见地在头版刊登书评(这算不算对布鲁姆的某种回应?),盛赞作者罗琳的“大胆创新的叙事技巧和不知疲倦的创造性想象”。亚马逊网站在2003年6月21日当天完成了超过130万册订购新书的送货服务。

这个戴旧眼镜的瘦弱男孩,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成年遥遥无期。但他拥有另外一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声名显赫。然而命运决定了他必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生存,直到成年。小说不仅提供了一种幻想的框架,还提供了一种略含思辨色彩的视角,因此提供了一种值得过的生活的清晰轮廓。绝大多数孩子的世界都能容易地纳入这个框架之中。而且,在这个舒适的幻想王国里,作者为孩子们设置了那么多智力障碍:绕来绕去的暗示,含蓄的文风,对市侩和麻瓜不动声色地冷嘲热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23

没有哪部名著创造过那样的角色

  以宏大叙事的角度去谈“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迷看来是很没有意思的。生活本来就够无聊了,谁会理睬那些更无聊的争论?诸如中国为什么没有罗琳?怎样才能写出“哈利•波特”?这些问题都是陷阱,谁会去回答呢?

  实际上,角谷美智子提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方式似乎是这样的:我观察了它好一会儿了,我觉得它可以永远存在下去。这种论断只适合于用祈祷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像罗琳在“哈利•波特”第一集里写的那样:“他会变得很出名,成为一个传奇。如果将来的人们把现在命名为波特时代我都不会感到惊讶——将会有关于波特的书出版发行——全世界的每个小孩都会知道他!”

  有许多拿《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和罗琳相比来说明后者的毫无原创性。我们不妨缩小范围来比较两者。有一种文学观点认为小说的成就中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人物。其实,《指环王》对成年人来说觉得还有点意思的其实就是那个难忘的咕噜了。但我们会在“哈利•波特”中发现很多这样的人物:多比、虫尾巴……这些怪异人物恐怕托尔金从来没有梦想过吧?

  拿伏地魔来说,这无疑是个吸引人的角色。不谈他在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开头中的庄严感(几乎是颠倒过来的邓布利多)、幽默、尖刻、对女性的魅惑……就说《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从日记中复活的少年伏地魔,这个在未来将成为魔王的优等生、学生会主席如何?似乎没有哪部名著创造过相似的角色。即使我们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沃兰德来比较,成年伏地魔也并不逊色多少。在恶毒、凶残与冷嘲热讽等方面似乎还略胜一筹。

第3个回答  2017-11-16
它让我们对生活有了希望。一个魔法世界,一个神奇的世界,有朋友,有恋人,有师长,有教授,有对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