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的策略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全球制造的策略:
近年来被普遍采用的获得竞争优势的GMS有2类:一类是要素输入策略(actorinputstrategy),另一类是进入市场策略(marketaccessstrategy)。
1、要素输入策略
强调各种可利用的输入要素最好组合(低成本和/或高质量)的获取和运用(见图1)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将当地的竞争优势并入增值系统,以增强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地位,它追求的是将不同的区域经济联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系统以提高生产率。首先把产品安排在生产的某些阶段有相对优势的国家生产,使企业获得经济优势实际上一要素输入策略允许企业与具有相同优势的主权国家脱离关系(decouple)。电子行业的许多企业在太平洋地区设立装配厂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Intel公司率先于1972年在马束西亚的Penang建立装配和测试厂。1974年又推广到菲律宾的马尼拉。80年代中期,在Penang的电子公司超过了40家,在马尼拉也超过了20家。一般来说,高技术加工(如半导体晶片)仍在美国生产.而劳动密集的中低技术制造(如装配和测试)则转移到国外进行。墨西哥的边境特区Maquiladora则是要素输入策略的另一个典型的实例。到90年代,美国500强企业中的75在Maquiladora拥有一家或几家工厂,以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8O年代后期,西欧和日本也在该处建立了许多工厂。
2、进入市场策略
更多地强调不断进入外国市场,而把获取相对的经济优势放在其次(见图2)这种策略促使许多企业在全球的关键市场建立生产厂以便将产品推向该地区,并使当地人尽快了解其产品,或者便于克服诸如关税、配额销货(quotas)和当地有关规定等地方保护主义。此外,进入和开发全球市场也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并转移其生产和市场风险。Honda汽车在Margsville、俄亥俄设立制造厂以及1992年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之前,美国和日本的企业竟相在欧洲建立制造厂就是采用进人市场策略的例子。当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竞争优势进一步开发国外市场时,最初采用的是单纯的进人市场策略。如果向国外拓展市场的最初尝试获得成功,则企业通常会加大对开发国外市场的投人,其策略有多种,如出口、特许、合同管理、风险共担和就地生产等。当然,具体采用何种策略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全球目标及其资源条件。进入市场策略要比单纯的要素输入策略复杂得多,因为,在不同工厂中可能存在着综台的相互关系。因此更难于管理。
3、混台策略
很多情况下,当企业采用要素输入策略体现出一种全球化倾向,从而使他们进入全球市场时.就产生了混台(hybird)策略。反之亦然。当开发全球市场的企业遇到价格压力时。又倾向建立要素输人的工厂,最终,真正的全球企业将集成2种策略.以提高它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如l992年Ford汽车公司已在五大洲具有生产和销售投资,Ford的管理者已认识到通过全球制造网络来提高其生产效率。90年代,Ford公司的重点放在开发亚洲主要国家、欧洲和南美的市场。
4、轮毂轮辐策略
当上述2种策略综合利用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在一起以开发某一地区的规模贸易时,一种新的全球竞争策略出现了,它以新的竞争方法解决在世界主要贸易地区(西欧、北美、太平洋地区)建立制造和销售中心。以克服可能出现的贸易障碍,从而顺利进人这些市场对每一贸易区.销售及最终制造(装配)厂建立在主要市场附近;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装配厂则分布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周边地区;其它的零部件生产则放在离中心市场更远的地方。零部件通过进口到达贸易区以维持贸易区的生产,从而获得重要的价格优势。这种“轮毂轮辐”(hubandspoke)的制造销售策略可以用一家美国企业寻求在欧洲或太平洋地区建立竞争市场的策略来说明。在欧洲.企业将销售中心(轮毂)建立在英国和德国,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装配厂则建立在西班牙和东欧国家(如匈牙利),这些工厂的竞争地位可能需要远在美国的研究和设计活动的进一步支持。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则在墨西哥边境特区Maquiladora完成。其它工程活动的支持可能来自日本.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则可能放在新加坡。当一个企业企图在太平洋地区竞争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销售中心可能建立在日本和澳大利亚,而廉价的生产中心则放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此外,这一策略不仅能有助于企业进入全球市场,还有利于其取得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先进的供输系统的协调和集成,这种“轮毂轮辐”制造及销售策略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全球制造活动中,要区分(configuration)和协调(coordination)2类决策。构建主要涉及各工厂的分布以及在这些工厂中生产活动的分配.特别强调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结构;而协调则解决网络的管理问题,目标是高效、有效地规划全球制造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