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位》是什么意思“?

它有哪些含义,,,谢谢尽量详细!~

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天地君亲师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

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 。

天地君亲师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据,由于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扩展资料

起源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通过徐梓先生的这段话,就可以很明了地得知“天地君亲师”牌位的起源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官方对“天地君亲师”的极力推崇,说明了“天地君亲师”这一价值系统有利于当时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此从思想上稳定社会秩序,由此观之,这一价值体系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国语》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的所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这里左丘明没有提到“天”和“地”,却是着重说明了“君”、“亲”、“师”三者的意义,正所谓“民性于三,事之如一”。

后来的荀子在《荀子》中有讲到“天”和“地”,并且对“天地君亲师”五者做了阐述,正如《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君亲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07
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以及稍后的金文中,这五个字还没有全部出现。“天”,甲骨文、金文中均有;“地”,甲骨文中无,金文中有;“君”,甲骨文中有个占卜者的名字叫“君”,但有的学者说是“尹”字;“亲”,甲骨文中无,金文中有,是国名,但许慎“说文”解释为一种果实,就是榛子;“师”,甲骨文、金文中都有,是军官名。--如此看来,在商朝以及西周,“天地君亲师”还没有互相联属。随着封建因素的日渐滋长,以及天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天地君亲师”的概念愈益明晰起来。“荀子. 论理篇”提出了“礼有三本”的问题:“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亲”字,但是“先祖”正是说的“亲”。显然,“天地君亲师”紧密相联,作为一种精神枷锁,是战国年间形成的,是早期封建社会土壤里孳生出来的毒草。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日益强化,君主成了人间之神,从明朝末年起,“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差不多已经高踞于每一个家庭的供桌之上了。清朝初年的石成基曾喋喋不休地在“傅家宝”里宣扬:“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个忘恩负义的人。”并写了歌词,要人们“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太平气象家家乐,都是皇恩不可量。”
第2个回答  2005-12-07
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以及稍后的金文中,这五个字还没有全部出现。“天”,甲骨文、金文中均有;“地”,甲骨文中无,金文中有;“君”,甲骨文中有个占卜者的名字叫“君”,但有的学者说是“尹”字;“亲”,甲骨文中无,金文中有,是国名,但许慎“说文”解释为一种果实,就是榛子;“师”,甲骨文、金文中都有,是军官名。--如此看来,在商朝以及西周,“天地君亲师”还没有互相联属。随着封建因素的日渐滋长,以及天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天地君亲师”的概念愈益明晰起来。“荀子. 论理篇”提出了“礼有三本”的问题:“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亲”字,但是“先祖”正是说的“亲”。显然,“天地君亲师”紧密相联,作为一种精神枷锁,是战国年间形成的,是早期封建社会土壤里孳生出来的毒草。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日益强化,君主成了人间之神,从明朝末年起,“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差不多已经高踞于每一个家庭的供桌之上了。清朝初年的石成基曾喋喋不休地在“傅家宝”里宣扬:“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个忘恩负义的人。”并写了歌词,要人们“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太平气象家家乐,都是皇恩不可量。”

参考资料:王春瑜《说“天地君亲师”》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天地君亲师位”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这神位上排列第5的“师”,便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先生。把“师”供在“神位”上天天顶礼膜拜.

古人敬畏天地,拜祭天地是情理之中的。对于天授神权的皇帝,当然是要拜的。对已经故去的近亲要拜,表示不忘记祖先。

后来没有了皇帝,但是这种在神龛上供奉“天地君亲师位”的传统,还是保留下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02
在山壁上克有天地君亲师位是什么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