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关于现代家长为什么普遍焦虑的原因,我看别的答主说得都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我来说点不一样的吧。

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洪兰曾经说过:“


经济是个供求关系,当老人越来越多时,防止失智的药就变成生意的卖点;当孩子越来越少时,让孩子变聪明的书也变成生意的卖点“。

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家长,焦虑得多,淡定的少。 这是 历史 的必然,也是 社会 的选择,是不可逆的潮流。

2018年有一则关于教育资源的新闻,曾经刷爆网络朋友圈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立新小学校舍房屋租约到期,800多名学生被临时安排到附近的苏州勤惜实验小学就读。不料此举却引发勤惜小学众多家长的反对。校方表示,将用铁栅栏设置隔离带,让两个学校的孩子分开管理和教学。(源自2018年8月26日《扬子晚报》

隔离门的一端,是花了大价钱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他们不满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所以频频“围攻”学校。隔离门的另一端,是800多名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也是怀揣着赤子之心来求学的孩子。

家长们有错吗?学校有错吗?其实都没错,这只是在现有教育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得出的结果。随着教育资源倾斜的越发严重,类似的情况也只会更多,而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中国的家长放弃焦虑,是不可能的。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将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但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教育是 社会 中层留住自己地位的唯一手段了。

我们总是说国外孩子上学轻松,其实这完全是误解。我之前在美国访学时,曾经对做过调查,国外中产阶级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绝对不亚于中国的家长。


就美国而言,随着 社会 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私立学校和好的公立学校绝大多数扎堆在富人区。教育资源正在日益走向 “世代遗传” ,父母的 社会 地位基本上决定了后代的发展。美国大学有很多校友会,在选拔学生入学时,也会倾斜给校友的孩子,这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算是很平民化的了。虽然大家总说“寒门难出贵子”,但是这条鲤鱼跃龙门之路,还是给了很多普通家庭翻身的机会。和美国的教育壁垒相比,中国的教育资源尚没有出现遗传世代的情况。

我在学校接触过太多优秀但是不快乐的学生了。好多孩子考上名校之后,反而得了抑郁症,连生活和学习都没办法继续,更有甚者直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应该…”这是我听过最多的从这类家长中说的话了。

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长大之后仍然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和好奇。好的家庭教育,会滋养孩子的理智脑,促进他们大脑发育和构建,也有助于他们将来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持久的 情感 。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懂得如何爱人、如何自爱。这才是我们家长,可以给与他们的最好礼物。

最后,我也建议各位, 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你们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自勉!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伴随着几十年计划生育的政策熏陶,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孩子的观念是只生一个好,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即便是开放的二胎政策,很多家庭依然选择只要一个孩子。

其实教育焦虑自从孩子孕育以来,就会在父母身上逐渐显现,为什么很多父母都有教育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父母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第一次做准爸爸或准妈妈的年轻人,在孩子的生养及教育上基本都是模糊的,很多都是看别人做或是听别人说,毕竟没有亲身经历,内心肯定是恐慌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担心其他所有父母都是用的同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而自己因为没有经验,会与所有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背道而驰,内心总会有各种不安定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一群小朋友的父母在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其实大家都没有经验,都是你一言我一语,在一起进行心得碰撞,从中趋利避害。

二.攀比心理

这个 社会 充满了竞争,人与人之间也会有攀比,每个人心态不同,看到的每件事情,感受不同。跟上一代人比,经济条件越来也好,虽然说孩子很小,但是在一起的时候,总会出现攀比的心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在孩子身上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逐渐形成了落差,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内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不能比别人差,父母可以自己苦,拆房卖瓦,砸锅卖铁,都在不断地支持孩子。

三.寄希望于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志向远大。但是随着 社会 的进步,上一辈的教育和环境跟现在差距比较大,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不论何时都是希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管什么都是让孩子超前学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能往前赶的,坚决不往后排。毕竟父母心中总是觉得一代更比一代强。想通过孩子的不断学习,将来改变命运,出人头地,至少要过得比现在更好,将来能为整个家庭争光。

面对教育焦虑症的时候,冷静想一想,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父母埋头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还是三三两两在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不同,其实每位父母都没有完整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你还在为教育焦虑症烦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回归初心

父母当初生孩子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需要多想想,每位父母都是这样,当一个还在在活蹦乱跳的时候,父母总是强迫孩子要会这个,要会那个;别人会的自己孩子要会,别人不会的自己孩子也要会,当时哪一天自己突然不舒服了,你只有一个目的,只要孩子健 健康 康,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好;你可以什么都不图,只图最基础的东西。

二.阿Q思想

很多父母都是在跟比自己孩子做得好的比较,家家户户都有孩子,比过来比过去,总是感觉有种恨铁不成钢 感觉,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听话,别人家的好,但是回过头来再想想,父母的攀比心理,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他们从小就背负各种不好的名词,在心理上对他们更是一个莫名家伤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拿做得比自己孩子差,比比呢。这样一比较,是不是觉得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呢。

三.将心比心

所有人都是从小过来的,父母很多时候需要多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虽然两代人所处的 社会 不同,你不能做到的,凭什么要强迫你的孩子去做呢?可以让孩子尝试着突破自己,而不是强按着脖子喝水,多回忆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再看看自己孩子现在背负的东西,会不会就会豁然开朗很多呢。

四.平常心

父母应该适当的控制自己的功利心,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盲目看着别人孩子干啥就让自己孩子干啥,都是第一次当父母,都是在摸索经验,心态放平稳,该学习的时候不含糊,该玩的时候就放肆的玩,孩子该是啥样就是啥样,需要努力的时候,你不说他都知道努力,如果真的需要努力的时候他没有努力,即便你说了,也是浪费自己的口水,还搞的他一肚子怨气。

做子女的不容易,做父母的更不容易,只要松弛有度,保证孩子身心 健康 ,才是父母最大的愿望。

我一名英文老师,同时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对这个父母教育焦虑的问题有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代家长存在普遍的教育焦虑,这已经是一种 社会 问题了。能成为 社会 问题必然是具有多重原因造成的。

第一,大家更加重视教育。

从回复高考以来,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且大家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而且,通过学习、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改变命运,阶层向上流动,相对其他方式来说也是一种更加公平和更加容易的途径。

而且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本身就是通过学习、通过高考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就拿本人来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如果不是通过学习考上大学可能一辈子就要待在农村了。正是因为现在的家长从学习教育中享受到实惠,才会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第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家长对教育孩子教育重视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幼儿园要上双语的、小学最次也要上个区重点,中学辖区没有好中学那就通过小升初考试上民办的,考大学要考985、211的。

但是,好的学校就那么几所,学位就那么多。你家孩子向上,我家孩子也想上,怎么办?小学还好,划片入学,只能从学区房下手。初中,家长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了,孩子可以参加小升初考试。考试的结果就是分数的高低、家长不重视分数能行吗?

虽说,现在为孩子减负、为家长减负,但是各种升学的标准并没有变,那就是成绩、就是分数。这种情况下,家长能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吗?

第三、各种辅导机构贩卖焦虑。

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遍地开花、竞争激烈,学习年龄不断下探,3岁的多的孩子都开始学习英语,而且收费不菲。

天天给家长洗脑,贩卖焦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岁是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期,不上幼小衔接孩子上小学根本就跟不上,小升初考试很多考试知识都考到初中了,不进行提前学习根本就没希望……一家机构给你这么讲你可以一笑而过,两家机构这么给你讲不可以置之不理,三家这么给你讲你是不是会动摇以下,你见过的没一家机构都给你讲,你是不是会坚信不移?

第四,别人的孩子都报了,我们也不能落下。

你可以看看身边,同事的孩子报了舞蹈班了、邻居的孩子报了英语班、亲戚家的孩子报了绘画班,孩子的同学报了围棋班……其他的孩子都在报班,我们不学点什么是不是会被别人落下啊!

在这种环境中,你能独善其身,坚持不给孩子报班。

第五、保持良好心态,缓解教育焦虑。

①孩子有其成长学习规律,家长要把握大方面不错。让孩子自然成长。

②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遇到问题就吵孩子,要学会跟孩子正确的沟通。

③对于,教育机构贩卖的焦虑不要太认真。他们贩卖焦虑为了从你口袋里掏钱。

我倒是认为 焦虑源于认知局限

举个例子,父母觉得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浪费时间,要求孩子多看书,但自己并不看书,矛盾么?

多的是给孩子一堆要求,但不以身示范带动孩子,无比焦虑的父母。

有人说教育现状,不优秀的孩子很难快乐。但是这个优秀,是什么标准呢?

如果论成绩,一个班级总有前几名和倒数几名, 哪怕是名校的火箭班,一个班里也总有考倒数的孩子。 这个孩子不优秀么?但他的父母很难不焦虑。

所以,父母先要有预期,而这个预期不能以考试名次衡量,因为有第一必定有倒数第一

我也是孩子母亲,我希望孩子能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顺利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程。 能在学校学到基本常识,学到与人相处,沟通合作。

题主说不能忍受孩子浪费时间,这个浪费,大致是家长眼中的浪费了。

如果孩子蹲在地上看蚂蚁,在树林里找昆虫, 花了时间,家长却觉得这时间花的没可见成效,是浪费。但对孩子而言,这些都是最值得的时间。

所以,时间是否浪费,请换位思考

记住,你希望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先做好引导。

例如看书,先布置一个好的阅读角,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并且家长主动读书, 让孩子习惯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水到渠成。

1.家长深知现实生活的残酷—优胜劣汰。

从 社会 角度看,家长们混迹 社会 已经很多年了,深知现实生活的残酷,甚至其中不乏一些家长已经领教过优胜劣汰的 社会 生存法则。

正因为如此,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步入后尘,不希望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内心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很上心,无时无刻不盯着。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哪里懂得 社会 的残酷,又哪里懂得家长内心是多么的着急,往往孩子的行为与家长内心的担忧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家长自然而然就会由着急演变为焦虑。

2.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家长存在选择困难。

通常情况下家长们文化水平一般,面对与日俱新的课本知识的变化,家长很难能够亲自辅导孩子学习,因此很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寄希望于课外辅导班。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家长们存在选择困难,对于辅导班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在选择过程中往往存在赌运气的成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教育问题可不是仅靠赌运气就能够轻松解决的。这就导致很多家长一直徘徊于辅导班的选择,但同时又秉着对自己孩子教育负责的态度,使自己陷入窘境。

3.家长的攀比心理严重。

很多时候家长之间互不认识,但往往都能通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打开话匣子,相谈甚欢。在这些谈话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讨论,当着这么多家长的面肯定是要对自己的孩子赞不绝口,自然而然也就讨论到自家孩子的报班情况。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并且效果不错时,就会心中暗自神伤。家长们回到家之后总感觉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欠缺一些,索性再给孩子多报几个辅导班,但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孩子能否承受的住。在这样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导致家长和孩子均精疲力尽,在这些繁重的课外辅导班的压力之下,家长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

4.成绩仍然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以成绩为横准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成绩决定了是否能够进入重点中学,成绩也决定了是否能够进入985或者211等知名大学。

因此,家长们对于成绩那是相当的看重,一切都以成绩说话,甚至很多家长不惜与孩子制定奖惩制度,考得好就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考得不好就没收一切。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总会有起伏,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父母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勤快,这样的孩子被压的始终喘不过气来。

5.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升学压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原因,目前很多孩子都面临升学压力。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家长们一直都在追求重点,因为这样的重点学校升学率确实高,为了能够让孩子顺利进入重点学校,不惜一切追求学区房,原以为这样做就能够保证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

家长们很多时候不愿接受平凡的孩子,自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追求,但是一个班级里佼佼者总是仅有那么几个人,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家长心里认为自己不惜一切让孩子升入重点,孩子就应该有好成绩,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面对现实的升学压力,家长们已无计可施,内心确又不甘,长期下来就会产生教育焦虑。

至于为什么现代家长会出现教育焦虑,我想上面的种种原因逃脱不了干系,那该如何做才能缓解呢?

1.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里所说的调整心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孩子成绩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心态以及家长们拒绝攀比。

面对孩子的心态: 面对孩子的心态不等同于面对孩子成绩的心态,坦然面对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很难做到。很多家长心里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平凡普通的孩子的现实,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是就是不认真学,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我们听过无数次,正因为如此,家长们深信自己的孩子肯定能够出类拔萃,殊不知这是在作茧自缚。用平凡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就不会再那么的焦虑。

家长们请拒绝攀比: 家长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自身的攀比心理,因此各位家长请放下攀比心理,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别人家的孩子始终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学的再多不不等同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平,不要让攀比心理害得自己陷入焦虑,也不要害得自己的孩子始终喘不过气来。

2.理性面对 社会 压力

这里所说的 社会 压力一方面是孩子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生存压力。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家长们可以盲目采取措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本来就不适用于孩子的教育之中,理性对待才是关键。既然这些压力一直存在,那就坦然面对好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压力变为动力。

3.给自己放个假也给孩子放个假

等到孩子进入大学,很多家长都长嘘一口气,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这足以见得这么多年来家长是如何的辛苦,与其说孩子努力了十几年,倒不如说家长们的心紧紧的崩了十几年。适当的给自己放个假,也给孩子放个假,这样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成绩提高了,家长也就不会过于焦虑了。

结束语:孩子的教育让各位家长身心憔悴,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教育焦虑已成为家长们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才能够缓解?关键在于家长良好的心态。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一只刚出窝的小麻雀在草坪上蹦蹦跳跳,突然飞来一只喜鹊,叼住了小麻雀,三只老麻雀立即飞来,在喜鹊周围飞来飞去,发出了焦急的鸣叫。喜鹊放下了小麻雀飞到了大树上,三只老麻雀也追到大树上,愤怒的鸣叫久久不绝……麻雀尚且如此,我们面对教育孩子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能不焦虑吗?

家长面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恰好反映了中国教育的迷茫,而这种大趋势则不可逆转地在普众身上表现了出来。

现代 社会 本身就是个容易引发焦虑的 社会 ,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如果不注意调节的话,就很容易受人影响,把自己也变得焦虑了。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几乎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相对来说要求也高,那就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了。

1.整个 社会 大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攀比焦虑的环境中,那这个人很难不受到影响,而家长也是一样,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伤心去吧,别人家的孩子都不甘落后,那自己也很容易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再加上学校和老师的压力,有时候家长是被迫焦虑的。

2.家长自身的定力不够。

不得不说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对孩子的定位不清,要求不明,雷同化比较严重,明明自己是个平凡的人却不甘心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平凡。条件不一样,出身不一样,层次不一样,对孩子的要求却一样,那能不焦虑吗?

3.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

不管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大部分人对孩子成功成才的理解就是考上好大学。只有这样才算是孩子成功了,家长熬出头了,学校有升学率了。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导致整个 社会 焦虑,家长和老师也焦虑。再加上有的家长和老师本身素质不高,能力不足,对如何做家长如何做老师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至于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一,家长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做家长是一场修行,不是生了孩子自动就会做父母了,做父母必须要学习。我们要理解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要去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和潜力,让孩子主动去学习,而不是我们逼迫他学习。我们要明白怎样才是对孩子真正好的教育,才是真正地爱孩子。不是考了好大学才叫成功,不是高考才能决定人生的一切。当家长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时候,焦虑也就会减少很多。

第二,不要和别人攀比。

做家长最忌讳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因为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基因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所以没有可比性。我们需要多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把自己的孩子纵向进行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那注定会焦虑。

第三,放平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精英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 社会 精英,大部分的孩子注定会成为一个跟我们一样的平凡普通人,会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幸福,我们要接受孩子最终会成为这样的普通人。如果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孩子成为人中龙凤,那孩子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一旦他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就会焦虑无比。

适度的焦虑是可以的,但过分的焦虑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如果总是这样,那不但孩子很累,家长自己也是压力山大,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样,孩子也会以我们为榜样,他可能成不了精英人才,但他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竞争意识造成了这种所有人都骑虎难下的局面。因为大家都不想垫底,所以每个人都往前挺近一点,再往前挺近一点,于是,总体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大到连家长都倍感辛苦的时候。

其实在家庭里,父母怀有正向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高品质的生活品质,营造一个和谐恩爱的家庭氛围,比任何的家长焦虑都有用一万倍。

家长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要蹲下来听孩子给你讲的每一句话,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焦虑确实让很多家长在学习在进步,但是还是想很坦诚的告诉家长,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孩子还是有小小的能力给予父母犯错改正的机会的。只要你想成为好父母,那你一定有机会,跟你是不是焦虑并没有关系。

孩子不是员工,家庭不是公司,生活不是市场,人生不是竞争。“生活是理想和兴趣的演出”,而非做给别人看的。当知晓了这一点之后,自然就不会为外界的变化而焦虑了。

想让家长不焦虑是需要 社会 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不焦虑的家长往往拥有的更多,不仅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

源于 社会 的焦虑状况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甚至是焦躁的。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