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笔书法作品里面,简体字和繁体字可以混合运用吗?

如题所述

就我所知,在书法界,繁体字较受欢迎,简化字常常遭到冷遇。原因是繁体字笔划多,不容易失重,在结构、布白等方面较之简化字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与应用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艺术的追求,书家们喜欢繁体字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简化字毕竟是我们当代的通行文字,因此也应该提倡用简化字作书法。下面我摘录《论坛》部分回帖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应逐步以简代繁。若干年后,繁体字没有人认识了,你的艺术给谁欣赏?”“难道简体字就不能美化、不能创造出艺术了吗?”“如果说没有人能够看得懂的书作,它还能存在吗?即使有人还认为它是艺术,又还能存活多久呢?”“在一幅书法作品里繁简字混用问题早有答案,《张猛龙碑》和柳公权作品里就有不少是简体字。”“我个人认为,管它是否是繁简混用,只要是整幅作品看起来协调就行。”

看来。中国的书法领域在今后若干年内,就此问题是不会轻易告一段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专门查证了许多碑帖和字典,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以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为依据,发现其中许多简化字都是从古代书家原创草书体的基础上录用、仿效、照搬、编篡而来,如以下汉字:

在、乐、论、传、学、临、数、会、涛、肠、经、湾、师、为、留、执、紧、绕、劳、尽、为、易、书、东、杨、闻、时、与、装、觉、览、计、讨、训、门、闲……还有凡是带部首的字,如言旁和门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如出一撤,如此算来大约有一两百个草书体字在一千多年前就被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怀愫、颜真卿、允明、赵孟府、苏轼、米芾等无数的书法大家们写作简化字了,也许他们可堪称“中国简化汉字的先驱”,一点也不言过。

简化字在一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朝廷的奏章里、文人墨客的诗歌词赋里、书画家的艺术作品和碑帖里。试问?求古风、古韵、古味以及学古人、古帖、古法的专家、大师们,你们又怎样去评价先人的书作呀?

或许现代人书法作品里的“硬伤”,都是古人惹的祸……在中国漫长的艺术长廊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继承与发扬的东西实在太多,俄国著名作家布宁有句名言:艺术家得永远工作,永远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1
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汉字,而古书标夲中也有用简体字的,(特别是行书和草书),个人以为现代人写出书法作品,是可以简,繁通用的。
第2个回答  2020-01-09
繁简不可以在一幅作品中出现,要是繁体都得是繁体
第3个回答  2020-01-10
简体字大部分是书法中的异体字,主要是为了一个字有多种写法避免重复(比如文征明《独乐园记》的“乐”简繁都有,就是异体字)。但也有一部分简体字,是近代创的,不介意用。再者,最好还是全写繁体,少用简体
第4个回答  2019-09-23
这个应该是可以的吧,毕竟还都是比较不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