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图中的鸟的学名

如题所述

这是

中文学名丘鹬别名大水行、山沙锥、山鹬外文名Eurasian Woodcock 拉丁学名Scolopax rusticola界动物界

丘鹬

丘鹬前额灰褐色,杂有淡黑褐色及赭黄色斑。头顶和枕绒黑色,具3-4条不甚规则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横斑;并缀有棕红色;后颈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横斑;少数后颈缀有淡棕红色,并杂有黑色。上体锈红色,杂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横斑和斑纹;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块。飞羽、覆羽黑褐色,具锈红色横斑和淡灰黄色端斑。其中外侧颜色较深;内侧较淡;呈土黄色,且仅限于内侧羽缘。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淡乳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横斑。尾羽黑褐色,内外侧均具锈红色锯齿形横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头两侧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自嘴基至眼有一条黑褐色条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白色,略沾棕色,密布黑褐色横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

幼鸟和成鸟羽色相似,但前额为乳黄白色,羽端沾黑色,上体棕红色,较成体鲜艳。黑斑也较成体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横斑。颏裸露,仅具绒羽。其余同成鸟。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37-336克,雌性205-308克,体长雄性340-415毫米,雌性320-375毫米;嘴峰雄性73-80毫米;雌性72-76毫米;翅雄性180-203毫米,雌性186-212毫米;尾雄性78-94毫米,雌性82-97毫米;跗蹠35-44毫米,雌性35-40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见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灌丛,竹林、甘蔗田和农田地带。  

生活习性

多夜间活动。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白天隐伏不出。除繁殖湖在黄昏时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飞行外,一般白天很难见到它。遇到危险时被迫从地下惊起,也常常只飞很短距离就又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隐伏不出。飞行时嘴朝下,飞行快而灵巧,能在飞行中不断变换方向穿梭于树林中,但飞行时显得笨重,身子摇晃不定。性孤独,常单独生活,不喜集群。也少鸣叫,仅起飞时鸣叫。  

主要以鞘翅目、双翅日、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觅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黄昏。觅食时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并摆动头部、探觅蠕虫、蚯蚓和昆虫幼虫。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5
这是丘鹬,辞宝在线为您解答:望采纳!
鹬Scolopacidae;snipes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多种海鸟(包括丘鹬和沙锥)的统称。尤指几种小型至中型、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在迁徙期间多集中在海滨和内陆泥滩者。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通称。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跖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鹬科,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多种海鸟(包括鹬和沙锥)的统称。尤指几种小型至中型、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在迁徙期间多集中在海滨和内陆泥滩者。
外形特征
鹬 yù Scolopacidae;snipes 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通称。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 白腰滨鹬(Calidris fuscicollis)
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跖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共有29属77种,分布遍于全世界。中国有14属38种。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的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4枚。卵橄榄黄色,并有黑和褐色斑点。雄鸟孵卵和照料幼雏。雏鸟为早成性。常见的有白腰杓鹬和矶鹬。白腰杓鹬生活在海岸、近海岸沼泽、池塘、河口三角洲、水田等处,20~30只成群涉水在淤泥中寻找食物。当潮水上涨时,常在海岸沙滩上整理背上羽毛。潮水退落后,它们到曾被潮水淹没的沙滩寻食。飞行十分迅速,降落时常滑翔,受惊扰则高声喧噪。在大群中,如有一部分鸣叫,其他也跟着鸣叫不已。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旅鸟。矶鹬成对或数对在一起,沿江岸或湖畔觅食各种昆虫。在江岸或湖畔连续行走时,不住摇动头尾。受惊时则高声喧噪。靠近水面起飞。巢筑于地面浅陷处,铺以草茎枝叶。雏鸟孵出后即可独立活动。长成后集为小群,飞落草原和贮水的地方,并开始往南方迁徙。分布于中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东北、华北、长江以南和台湾。小杓鹬和小青脚鹬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布
全世界共有29属77种,中国有14属38种。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在沼泽、河川附近的草丛中筑巢。每窝产卵4枚。卵橄榄黄色,并有黑和褐色斑点。雄鸟孵卵和照料幼雏。雏鸟为早成性。常见的有白腰杓鹬和矶鹬。白腰杓鹬生活在海岸、近海岸沼泽、池塘、河口三角洲、水田等处,20~30只成群涉水在淤泥中寻找食物。当潮水上涨时,常在海岸沙滩上整理背上羽毛。潮水退落后,它们到曾被潮水淹没的沙滩寻食。飞行十分迅速,降落时常滑翔,受惊扰则高声喧噪。在大群中,如有一部分鸣叫,其他也跟着鸣叫不已。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旅鸟。矶鹬成对或数对在一起,沿江岸或湖畔觅食各种昆虫。在江岸或湖畔连续行走时,不住摇动头尾。受惊时则高声喧噪。靠近水面起飞。巢筑于地面浅陷处,铺以草茎枝叶。雏鸟孵出后即可独立活动。长成后集为小群,飞落草原和贮水的地方,并开始往南方迁徙。分布于中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东北、华北、长江以南和台湾。小杓鹬和小青脚鹬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特点

鹬的喙和腿长度中等,翅窄,尾较短。上体由褐色、浅黄色和黑色区域组成复杂的「枯草」图
第2个回答  2020-04-05

威氏鹬,,,,是一种细小及粗壮的涉禽。它们以往被认为是田鹬的亚种。威氏鹬双翼边的白色较田鹬的窄,且有八对尾羽而非七对。

第3个回答  2020-04-05
丘鹬(学名:Scolopax rusticola)体长35厘米,是一种涉禽。体型肥胖,腿短,嘴长且直。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繁殖于欧亚大陆和日本。越冬于北非、印度、中南半岛、日本;偶尔到菲律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