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哪个西方哲学家说的?

之前忘记看什么书了,提到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想不起来了。

马克·吐温。

原文: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but it does often rhyme。

白话译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是前进的,可是在前进中,也允许它偶尔的相似,毕竟它不是一模一样,也做不到这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的发展趋势问题。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扩展资料

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欲望”。从原始氏族公社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由物质占有欲无法遏制的冲动所推动的!

物质贫乏时,民众目标明确:想方设法改善物质条件——当国家、个人的物质财富达到相当的富足程度的时候,物质财富不可能无限增长,或者增长缓慢,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想方设法地保住并攫取更多的财富。

国家内部政权更迭如此,国际争端亦如此(参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周而复始,轮回不断——所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罗素说,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永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4
首先,这句话的现代文谁先说的我不清楚,但是这句话仅是对前人说的话的现代语解释。而且谈谈很有必要。古人早就说过类似的话。其根本原因就是历史规律问题。
《左传·庄公十一年》中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其理解就是大禹、商汤;夏桀、商纣的兴衰都是历史潮流,朝代虽不同,兴亡的原因却很相似,那就是符合历史规律。对于这个历史规律因为治史观的不同,那么理解就不同。
再往后,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又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其理解就是:秦朝没有借鉴六国的兴亡原因所以败亡,后人也没有借鉴秦朝的兴亡原因所以败亡,由此,后人哀前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杜牧的这句话,就总结出了一句:后人复哀后人。
杜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后人复哀后人”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前者是历史规律问题,后者是因为没有吸取历史规律所以兴亡总是相似,所有,有人才总结出:螺旋式上升的中国历史总结。
那么,历史规律是什么呢?罗贯中的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说。其实这句话就像是真理,大家都知道是真理但就是没有参考价值。现在所说的历史规律主要可以分为:
权力规律,如兔死狗烹定律、包围定律、朋党定律等。
人性规律,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通俗的语言就是“富不过三代”,文一点儿就是柏杨先生的“瓶颈定律”。
赋税改革规律,也就是“黄宗羲定律””,该定律是由秦晖先生提出,大意是:每次税赋改革,农民的负担就重一次,如此反复直至民不堪重负。有人类推出了:动乱——开国——中期享乐——后期的乱世。
黄宗羲
上述都不是纯粹的历史规律,我认为,历史规律首先是人性规律:历史是由:(邪正争夺期—稳—邪正争夺期……)幼稚期—(邪正争夺期—稳—邪正争夺期……)成长期——(邪正争夺期—稳—邪正争夺期……)平稳期——(邪正争夺期—稳—邪正争夺期……)衰退期。
邪,主要是指歪风邪气,从吏治角度上说就是主政者只关注权力斗争、个人享受(包括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等。
正,主要是指浩然正气,从吏治角度上说就是主政者将关注注意力主要放在民生问题上以及如何保住政权上。
稳,则包括两种。若是邪气居主,那么国不长久;若是正气居主,国家绵延不绝。
邪正稳的争夺是连贯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没有继续流转,那么其结果就是国破家亡。而且。他的流转过程次数越多,其立国时间越久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29
修昔底德:人性使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第3个回答  2020-03-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