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楼文言文概括成什么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1. 古文三重楼译文 要一字一句对着翻译的 急

三重楼喻

--只造第三层楼的故事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远古时期,有一个很富有的人,但却愚蠢透顶。他来到一个富人家作客,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宽敞高大,庄严华丽而且敞亮通风,内心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能建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于是他立刻叫来木匠,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三层高楼?”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木匠回答说:“他家那座楼就是我建造的。”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富人便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建造一座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

--于是木匠就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蠢人看到他这些安排,心里怀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在干什么?”

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木匠回答说:“这是准备建三层楼的材料。”

愚人答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蠢人说:“我不要盖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建造最上面的一层楼房。”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层,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

--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第二层的!哪能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道理!”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这蠢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一些人听说这故事,都笑话他:“希奇可笑,世界上哪有不盖下面一层就能建造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这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四辈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诚修持、敬重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说:“我现在不需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罗汉果的最高果位。”这也同样被当时人们所耻笑,和这个蠢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

2. 三重楼喻的译文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富有而愚蠢的人,呆痴到什么也不知道。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人家,看见人家一座三层楼的住房,高大华丽,宽敞大方,空气流通而明亮,心里十分渴望而羡慕,他想:“我拥有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也建造一座像他这样的楼呢?”回去后,他立即请来了木匠,问道:“你会建造像那一家的高大楼房吗?”木匠回答:“那座楼房扰是我建造的。”他马上说:“现在你就为我建造一幢像那幢楼一样的房子。”于是木匠就开始丈量地基,堆砌砖坯建造房屋。愚蠢的富人看见木匠在堆砌砖坯建造房屋,不知道木匠怎么工作,就问木匠,“你准备干什么呢?”木匠回答:“建造一幢三层的楼房。”

愚蠢的富人接着说道:“我不愿要下面的两层,你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木匠回答:“这是没有的事,哪能不先建最底层丙能建造第二层的房子?不建造第二层,又怎能建造第三层呢?”这位愚蠢的富人固执地说,“我现在不要下面两层,必须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当时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人们都懂得:“哪里有不建造第一层房屋而建成上面房屋的事情?就好比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男女佛家信众,有的不能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习和实践佛祖的教义思想,懒惰松懈,却希望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涅榘境界,于是这样说:‘我现在不需要经过初果、第二果、第三果,只想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第四果即阿罗汉果。’此类信众同样会被人们耻笑。这和那位愚蠢而富有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3. 三人成虎文言文可以概括出什么成语

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近义词: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反义词:眼见为实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例子:

谒后语:

谜语:大夫制迷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4. 古文《三重楼喻》读后感

古文《三重楼喻》是《百喻经》第10个故事,《百喻经》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书中剖析了某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荒谬现象,揭示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但适用于古代社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教育意义,读后令人深思 “三重楼喻”中的富人十分欣羡他人的三层楼宇,让匠人们也为自己建造,但当看到他们打地基、修建一二两层时却困惑不解并极力反对,固执地要求他们直接修建第三层.这种想法荒唐已极,神经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妄想构筑空中楼阁,因而故事本身近乎荒谬.但现实生活中无视客观规律,办事情不循序渐进,不愿艰苦努力,只想一蹴而就的人却并不罕见. 《三重楼喻》以虚诞的故事作为反衬,正形象鲜明地昭示了真理,儆示了那些狂妄愚顽之人.阅读全文,明白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5. 求文言文翻译 《空中楼阁》昔有富人,出无所知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

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

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 “不对,不对。

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

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

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6. 求三篇成语文言文(文言文内容50字以内)

1.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2.脱颖而出: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译文】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3.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功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