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陵之战孙膑采用了一个什么计策?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在马陵之战孙膑采用了一个什么计策?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首先是避实就虚,攻其所必救,“围魏救赵”战法,当时庞涓围困韩国,而孙膑则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庞涓帅大军前来,欲与齐军决战。孙膑见魏军势猛,又以减灶之法示弱,以骄其志,庞涓中计,只率轻车锐卒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到达马陵,孙膑见马陵地势险隘,道路狭窄,两旁林木茂密,又估计魏军必于傍晚到达此地,遂在马陵设伏,将蒺藜布于前,当作沟堑;以战车、大盾构成野战的前沿壁垒,令弓弩手埋伏其后;在战车上布置弓弩手和执戟甲士。魏军果如期而至,进入齐军伏击圈,因连日疾行而疲惫不堪。齐军则以逸待劳,万弩齐发,全面出击,歼灭庞涓所率部众,杀庞涓,又乘胜进攻,掳魏太子申,全歼魏军。魏国实力大损,其势始衰,齐、秦逐渐成为东西方对峙的强国。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宠涓孙膑同出师门,最后兵戎相见,为什么宠涓打不过孙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两人不同的性格是宠涓负于孙膑的原因之一

.孙、宠同学于鬼谷子门下,孙学习成绩领先于宠,三年学业期满,宠自以为知识学到家了,辞师去魏国发展。而孙膑以为老师传授的东西还没融会贯通,继续留下学习。从史料的这一记载中可看出,宠涓性格自负、骄傲自满。而孙膑性格谦虚,有自知之明。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是孙胜宠的一个方面。

二,宠涓的军事理论不及孙膑,这是孙胜宠的又一原因

孙膑出自身于名将之门,有将门的遗传基因。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大司马田穰苴就是孙武的叔父,孙膑的先祖。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曾在晋燕联军侵齐危急之际,以怒斩迟到的监军庄甲,吓退晋燕敌军并十年不敢侵齐。孙膑的曾祖父孙武,也就是田穰苴的侄子是兵圣,著有《孙子兵法》。孙膑早对《孙子兵法》烂熟于心。宠涓妒忌孙膑的才能,想在害死孙膑之前把《孙子兵法》弄到手,才让孙膑给他默写《孙子兵法》的。说明宠涓对掌握《孙子兵法》方面远不及孙膑。再是孙膑著有自己的《孙膑兵法》而宠涓没有兵法理论传世。这些说明宠涓在军事理论上远不及孙膑。这也是孙膑胜宠涓的原因。

三,军事才能宠涓不如孙膑

理论指导实践。在"桂陵之战”中,孙膑以“围魏救赵”计谋,大败魏军,宠涓落了个被擒的结果。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又以“增兵减灶”的计谋,打得宠涓走投无路而自杀。实践证明了宠涓军事才能远不及孙膑。

总上三点,所以宠涓必败于孙膑手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4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追答

陵之战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
,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成语:围魏救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16
首先是避实就虚,攻其所必救,“围魏救赵”战法,当时庞涓围困韩国,而孙膑则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庞涓帅大军前来,欲与齐军决战。孙膑见魏军势猛,又以减灶之法示弱,以骄其志,庞涓中计,只率轻车锐卒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到达马陵,孙膑见马陵地势险隘,道路狭窄,两旁林木茂密,又估计魏军必于傍晚到达此地,遂在马陵设伏,将蒺藜布于前,当作沟堑;以战车、大盾构成野战的前沿壁垒,令弓弩手埋伏其后;在战车上布置弓弩手和执戟甲士。魏军果如期而至,进入齐军伏击圈,因连日疾行而疲惫不堪。齐军则以逸待劳,万弩齐发,全面出击,歼灭庞涓所率部众,杀庞涓,又乘胜进攻,掳魏太子申,全歼魏军。魏国实力大损,其势始衰,齐、秦逐渐成为东西方对峙的强国。
第3个回答  2021-02-16
马陵之战中,孙膑用的增兵减灶计策。他要士兵挖十万个灶,不一定非是几个人一个灶。他十万个灶是迷惑敌人的,主要是让魏国的庞涓认为齐国兵士多,后来减灶,是让庞涓认为齐国兵士畏战,所以逃跑的人比较多
第4个回答  2021-02-16
公元前341年,魏国的出兵攻打韩国,韩国请求齐国帮助。齐答应救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运用“救赵于魏”的战术,率军到(今河南开封)大梁,诱魏军援救,解决了韩国的困难。在这场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导他就范,使战局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