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为何我国各地都掀起了“撤地设市”的热潮?

如题所述

市领导县体制向“市管县”体制的演变,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2年,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带动作用,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中央决定改革地区体制,推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并以江苏为试点。


1983年1月,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撤销所有地区,地区所辖各县划归11个市领导。为了推动市领导县体制的深入开展,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地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同时规定每个地区的编制由当时的平均1500人左右压缩到300人,而地级市则不受此限制。

这一规定,无疑对撤销地区建制而改设地级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各地撤地并市的热情很高,掀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市领导县的热潮。


截止1987年底,短短五年间,全国29个省、市、区都部分或全部地实行了市领导县的体制(台湾省未计)。领导县的地级市数量由1981年的54个、1982年的55个,增加到1985年6月的145个、1987年底的152个;所领导县由1982年底的147个,增加到1985年6月的653个、1987年底的687个。五年间,领导县的地级市数量增长了两倍,所领导县的数量增长了近四倍。


针对市领导县在实施中出现过热的情况,国家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地市机构改革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建议适当放宽地区编制的限制,明确实行市领导县的中等城市的标准。198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地市州机构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市领导县体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试点阶段,不宜多搞,更不可单纯从安排干部出发,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匆忙推行,如果有的市带的农村太多,可以适当划出一部分。”该通知对市领导县热起到了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减各地撤地设市的热情。


至1983年底,全国共有126个市领导了517个县、5个自治县、9个旗、3个特区,还代管8个县级市,平均每个市领导4.3个县,领导县的市、市领导的县分别是1982年底以前的2.2倍、3.2倍。

自此以后,市管县体制发展迅速,分别在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前后形成数次小高潮。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219个市领导876个县、49个自治县、10个旗、1个特区,代管292个县级市,平均每个市领导了5.6个县。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首次行政区划研究会和1989年12月在江苏昆山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行政区划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呼吁:“市领导县的步子过快,带来很多新的矛盾,当前要认真总结经验,不宜再扩大试点范围”。此后,市领导县体制推行的步伐暂缓了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9
这是因为当时市场经济十分繁荣,大家都想挣钱,就很快的投入到市场里面,去做自己的生意,是当时的一种潮流.。
第2个回答  2020-03-29
这是市领导县体制向“市管县”体制的演变。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并以江苏为试点展开。
第3个回答  2020-03-29
因为那个时期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扶持,城市经济和规模得以飞速增长,同时也导致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加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