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7
家庭教育的常见问题

在我国,家庭教育很容易陷入以下难题:

1.过度保护

家长如果过于重视满足孩子表面需求,很容易忽视其心理需要。比如:玩耍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跑跑闹闹中难免可能受伤,此时,父母如果因为怕孩子受伤而阻止其跑动、玩耍,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体弱多病,同样心智发展也会受影响。所以,家长不能过度保护,干预孩子的正常生活。

2.过分宠爱

在中国,对子女过分宠爱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长都会无条件满足。长此以往,小朋友无法抵抗挫折,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等性格缺点。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在教学小朋友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既不能爱得“过火”,也不能冰冷相待。父母不可以任何事情都顺从孩子,代替其完成任务,而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其实,孩子的自我尝试反而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3.揠苗助长

孩子心智成熟自有其规律,需要一定时间。而如今,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强迫孩子提早学走路、学写字……甚至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父母应该有效率地引导孩子,征求孩子意见,而不是超前教育、拔苗助长。

4.过分专制

父母年纪长,阅历深,本身就是长辈,很容易以一种权威、专家的态度教育孩子。父母如果经常用权威性的话语来规范小朋友,甚至对他的人生自由进行了限制,那么小朋友便会长久感到恐慌,甚至越来越不自信,这都不利于他们心智的成长。如此以外,在家庭教育中,还容易出现限制孩子说话、挑剔孩子过失、以偏概全等常见问题。



家庭教育的禁区
1.居高临下

父母总认为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轻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对的,主宰孩子。这种“高高在上”的管教难以让孩子心悦诚服。特别是在批评孩子的错误时,家长这种居高临下的斥责,孩子心里感到不平等,难以平衡。“口服心不服”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常常告诫孩子,“你这么做就得挨揍”、“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2.冷嘲热讽

儿童心理治疗专家发现,父母的“冷嘲热讽”对孩子尤其是幼童伤害很大。以孩子的年龄,很难理解父母话语中的隐藏含义,从而造成困惑。所以,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父母们都不要“冷嘲热讽”、“一语双关”,而是要尝试与孩子沟通,让其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例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

3.绝对否定

凡事都要有度,批评教育也是如此。诚然,孩子犯错,理应批评,但如果家长把话说“绝”,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丧失信心。孩子的自信力很重要,一旦丧失,影响其一生。

例如:父母要避免说出这类话:“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

4.言过其实

随着孩子年纪增长,他们的理解力也会提高,知道父母话语中的真假对错,有其判断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更要留心言语中的真实性。“言过其实”、“表里不一”的话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影响其今后发展。对于赞赏孩子的话,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过分地夸大其词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容易遭受挫折,不习惯听取批评的话。

例如:禁忌语言,“你是全世界最帅的男孩”等。

5.人身攻击

孩子再单纯再愚笨也能分辨好话、坏话。带有人身攻击的“恶语”,一旦孩子听进心里,伤害很大。心理素质差的孩子很可能因此自暴自弃。

例如:家长避免说出任何含人身攻击的话,“你蠢得像头驴”等。

6.威胁恐吓

此点与“言过其实”同理。威胁恐吓只会让孩子远离父母,使父母与子女原本亲密的关系疏离。

例如:“再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话不要说。

7.冷若冰霜

孩子都是渴望温暖,害怕孤单的。冷若冰霜的语言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孩子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容易引起自闭、孤独。

例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我很忙,别烦我”这类话不要对孩子说。



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
1.寻找亮点

教育孩子,不能以成绩论。对于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勤劳、善良、自强不息。所以,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能否定其其余方面的优点。

2.办好夫妻角色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要鲜明。比如,母亲除关心孩子的饮食健康外,还需要时常提醒孩子避免犯错。妈妈可以温柔的告诫孩子:“妈妈不喜欢你做这件事,如果再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告诫可以层层递进,由劝告到警告,循序渐进。但切记,妈妈不可以打孩子。

对于小朋友的教育,不仅是妈妈的责任,爸爸同样要身体力行。专家常建议,男人对孩子要严格,甚至如果确实需要适当“打”孩子的时候,这个任务还得爸爸来做。

爸妈都要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一定作用,切不可由谁全部包揽。如果父母角色调换,母亲过于严厉,而父亲过于软弱,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性格发展。

3.亲子辈分的误区

孩子12周岁前,身为家长,不必跟孩子解释你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让孩子从小养成服从,规矩、规则是必要的。



4.适当进行奖惩

孩子犯错,家长不小惩大诫,容易让孩子觉得这个错误没关系,再一次遇到同样的错误,还可能再犯。所以,家长要有一定的威严,提前制定好惩罚措施。对于孩子的教育,奖惩要鲜明有理。但奖惩都要适可而止,否定过多和责备过多,很容易让孩子逆反。

5.父母言行一致

教育孩子,家长口径要一致,否则容易造成孩子混乱,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品格。

6.杜绝专制主义

不独断地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态度不好,应帮助他们的学业,找出原因,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1.居高临下

父母总认为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轻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对的,主宰孩子。这种“高高在上”的管教难以让孩子心悦诚服。特别是在批评孩子的错误时,家长这种居高临下的斥责,孩子心里感到不平等,难以平衡。“口服心不服”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常常告诫孩子,“你这么做就得挨揍”、“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2.冷嘲热讽

儿童心理治疗专家发现,父母的“冷嘲热讽”对孩子尤其是幼童伤害很大。以孩子的年龄,很难理解父母话语中的隐藏含义,从而造成困惑。所以,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父母们都不要“冷嘲热讽”、“一语双关”,而是要尝试与孩子沟通,让其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例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

3.绝对否定

凡事都要有度,批评教育也是如此。诚然,孩子犯错,理应批评,但如果家长把话说“绝”,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丧失信心。孩子的自信力很重要,一旦丧失,影响其一生。

例如:父母要避免说出这类话:“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

4.言过其实

随着孩子年纪增长,他们的理解力也会提高,知道父母话语中的真假对错,有其判断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更要留心言语中的真实性。“言过其实”、“表里不一”的话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影响其今后发展。对于赞赏孩子的话,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过分地夸大其词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容易遭受挫折,不习惯听取批评的话。

例如:禁忌语言,“你是全世界最帅的男孩”等。

5.人身攻击

孩子再单纯再愚笨也能分辨好话、坏话。带有人身攻击的“恶语”,一旦孩子听进心里,伤害很大。心理素质差的孩子很可能因此自暴自弃。

例如:家长避免说出任何含人身攻击的话,“你蠢得像头驴”等。

6.威胁恐吓

此点与“言过其实”同理。威胁恐吓只会让孩子远离父母,使父母与子女原本亲密的关系疏离。

例如:“再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话不要说。

7.冷若冰霜

孩子都是渴望温暖,害怕孤单的。冷若冰霜的语言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孩子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容易引起自闭、孤独。

例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我很忙,别烦我”这类话不要对孩子说。



1.寻找亮点

教育孩子,不能以成绩论。对于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勤劳、善良、自强不息。所以,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能否定其其余方面的优点。

2.办好夫妻角色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的角色要鲜明。比如,母亲除关心孩子的饮食健康外,还需要时常提醒孩子避免犯错。妈妈可以温柔的告诫孩子:“妈妈不喜欢你做这件事,如果再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告诫可以层层递进,由劝告到警告,循序渐进。但切记,妈妈不可以打孩子。

对于小朋友的教育,不仅是妈妈的责任,爸爸同样要身体力行。专家常建议,男人对孩子要严格,甚至如果确实需要适当“打”孩子的时候,这个任务还得爸爸来做。

爸妈都要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一定作用,切不可由谁全部包揽。如果父母角色调换,母亲过于严厉,而父亲过于软弱,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性格发展。

3.亲子辈分的误区

孩子12周岁前,身为家长,不必跟孩子解释你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让孩子从小养成服从,规矩、规则是必要的。



4.适当进行奖惩

孩子犯错,家长不小惩大诫,容易让孩子觉得这个错误没关系,再一次遇到同样的错误,还可能再犯。所以,家长要有一定的威严,提前制定好惩罚措施。对于孩子的教育,奖惩要鲜明有理。但奖惩都要适可而止,否定过多和责备过多,很容易让孩子逆反。

5.父母言行一致

教育孩子,家长口径要一致,否则容易造成孩子混乱,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品格。

6.杜绝专制主义

不独断地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态度不好,应帮助他们的学业,找出原因,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第2个回答  2020-10-08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度溺爱。中国特殊的国情,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身边,在学校总是怕孩子受欺侮,又或者怕周围环境不卫生、怕孩子学坏,不让他们独立的活动,上下学接送,周六周天陪着孩子,孩子像金丝笼中的小鸟,衣食无忧,却没有自由、没有过多的人际交往。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要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不会谦让,不能与人友好相处,缺乏责任感。家长人为地阻碍了孩子和其他同伴的接触,使得孩子不能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生活学习。二、包办一切。家长低估孩子能力,凡事总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许多本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却惯大包大揽,凡事包办。在上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家长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们则吃着零食。在学校里也可以看到,轮到孩子值日,家长们帮孩子打扫卫生,孩子则在教室打闹嬉戏。更有甚者,就连孩子的家庭作业,也有家长代写。在家里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做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身体健康就好。刷牙,有人接好水、挤好牙膏;上学头有人梳,衣服有人穿、鞋带有人系,在家写作业,铅笔有人削,书包有人装、就连字写错了,都是家长帮忙擦掉,因此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有种种在家长认为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在孩子眼里这所有种种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对人对事少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做事迟缓,影响孩子自身发展。 三、期望过高。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其设计好了将来,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所设计好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年龄特点、兴趣等实际情况。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特长班、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优秀的,一旦发现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要求,或者孩子没有自己期望的那么优秀,行为稍有“过失”,就对孩子开始指责、呵斥。而有的家长经常拿别人的孩子优点与自己的孩子缺点比较,在比较中很成功的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击毁孩子的自信、这种家庭教育的盲目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不但不能激励孩子,而且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伤害,甚至会使孩子怨恨父母,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四、关系淡漠。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通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工作,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还有些父母即使有时间也只顾逛街、上美容院、打麻将,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对孩子不管不问。或者家长即使有时间陪同孩子玩,也不够耐心,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就嫌烦,不愿再陪孩子。孩子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缺乏父母关心与爱护。陪伴孩子的多是手机游戏、电视动画片、电脑游戏,导致许多孩子与家长不交流、不沟通、不亲近,孩子对父母、亲人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另外,很多家庭夫妻关系不和,或是婆媳关系紧张等等,致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浓浓的亲情,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和谐发展。面对以上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对策:一、理解什么是爱  把握爱的尺度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爱不是一味的付出与满足,爱不是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爱更不是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没有原则,没有条件。爱孩子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父母要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与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要求家长们对爱的程度作这样的理解:“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过一定份量就成了溺爱。因此,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宽严适当、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学会说“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撒娇和任性所动摇,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家长要耐心说教,讲明是非,纠正错误,不迁就、纵容更不护短。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人格的孩子。二、要学会尊重孩子  给孩子自主空间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每个孩子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家长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打着爱的名义替孩子做一切本应孩子完成的事情,家长们不知道自己过度勤快,为孩子成长制造了多大的障碍,家长的勤快是一剂毒药,毒害了孩子的自主能力。成长就是一种体验和感悟,一味包办,孩子失去参与劳动的机会,不能体验付出与收获的快乐。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他本该做的事情,给他独立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独立、快乐有责任感的孩子。这样既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和期望的殷切。三、摆正心态  悦纳孩子父母要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对他们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责怪与要求,只要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去奋斗,获得快乐的体验,生存的能力,就是父母的最大幸福。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永远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很有可能会让一个孩子高兴一天甚至好一阵子,信心满满地去做每一件事。因此,当孩子取得成功,有进步时,父母要多说鼓励、肯定的话,如“宝贝,你真行,你真棒”“我们大家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孩子,爸爸妈妈爱你”,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增强自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父母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善待孩子的不足。也不要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孩子作比较,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应过分地批评、指责,应该用友善的态度对待,才能使孩子改正他们的不足。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上的任务是繁重的,学业上的压力是巨大的。作为父母要体谅孩子,不要把孩子的考试成绩看得过重,不能以孩子的成绩来决定他们的未来。学会悦纳孩子,会使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人。四、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  和谐亲子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也是孩子天然的学校。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亲切的家庭氛围。首先,夫妻之间要亲善、和睦,父母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爱护。作为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家中。其次,处理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尊重孩子,不随意呵斥、打骂孩子,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心、不愉快发泄在孩子的身上。作为父母,我们不但要养他教他,还要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感受亲情与世界的美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应该尽量抽空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内在需要,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教育中是任何一种教育无法比拟的。友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剂良药。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你的孩子想变坏都不可能。四、言传身教  做孩子表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在家庭中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无时不在模仿着父母的言行。父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地烙印。有的孩子不守信,说谎话,偷东西,爱骂人等,这些不良的习惯往往来自家长的感染。如果,母亲爱打扮,虚荣心强,女儿往往也喜欢打扮;父亲不拘小节,儿子就会生活懒散,没有责任心。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孩子的榜样,做好引路人,也做好播种人,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培植下正确、良好的观念和行为。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人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