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为什么被批

如题所述

  说来有意思,“赵本山批评”中存在很多误区,消解了批评的客观性,其衍生出的大量错误观点在报刊、网络、电视和微信上泛滥,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有一点事实不容忽略:2001年之前赵本山很少受到质疑,那时他不光上央视春晚,还多次上过被称作“小春晚”的《综艺大观》。2001年后他整合了民间艺人,建立起集影视、舞台、学校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线,取得重大商业成功。演艺成功并未使其站在风口浪尖,很多学者突然对赵本山感兴趣,表面上指向其所表演的作品,暗地里是冲着他的商业成功去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非议与他的商业成功在时间上同步、数量成正比,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一年一度的国际残疾人日(12.3)刚过,很多媒体却未对残疾人问题给予报道,很多学者对此未发一声,保持沉默,说明了他们的伪善,与前段时间炒得扬扬的指责文艺作品不尊重残疾人的现象构成鲜明的对照。赵本山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主要表演拉场戏,20世纪80年代火遍全东北,1990年首次参加央视春晚,因主演《男妇女主任》(1999)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并主演了《幸福时光》等电影以及《一村之长》《一乡之长》等多部电视剧。这些都较少引起争议。2001 年起,赵本山表演的每个作品一问世,便立即招致攻击,出现不去批评编剧、导演反而批评演员的奇怪现象。
  赵本山不仅是演艺明星,更是经商的行家,早在1992年就开始涉足商业,此后事业蓬勃发展,在当地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辽宁民间艺术团、本山影视基地、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2005年,本山传媒集团成立,逐渐形成了集影视、剧场、基地、培训、广告于一体的产业链,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效益可观。很多艺人通过影视成为明星,而明星又使剧场更加红火。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文艺院团中也不多见。他拥有私人飞机,参加长江商学院学习,门下弟子众多,这些都使其成为关注焦点。
  演艺明星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使赵本山更易成为攻击的靶子。攻击其作品只是表面,很多人并非真关心作品。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人们早就对名人、明星、企业家等高收入群体心存不满,而赵的成功又与其低微出身形成强烈反差,造成一种“情感转移”,很多人嫉恨的是一个阶层,对赵的攻击只是这种仇富心态的一个缩影。网上最典型的评论就是:“一看他长的那样就烦,他不就是一个农民吗,凭什么那么有钱?”言为心声。低微出身的商人很多,演员经商成功的也不少,但是能达到赵本山这个程度的却不多。一些人内心不平衡,对他出身的蔑视和商人身份的嫉恨相互交织,构成了攻击的根源。
  在中国,演艺明星的出镜率越高,就越易遭致各种明枪暗箭的攻击,从历史上的梅兰芳、阮玲玉到今天的各种当红明星都是如此。网上但凡是与明星有关的新闻后面评论都会充满谩骂攻击和污言秽语,毫无理性和素质可言,缺乏真诚的艺术探讨,还有人想借批评名人出名,反映了很多人的浮躁心态。张召忠指出:“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超高的人气、频繁的出镜率、过高的赞誉(小品王、中国笑神、东方卓别林)都使本已心理失衡的人如坐针毡,用当下流行的话讲叫“羡慕嫉妒恨”。有人添油加醋地编造各种谣言,唯恐天下不乱。每个与他有关的新闻,如新片发布、参加春晚、灾后捐款、捐建学校等,也都令一些人坐立不安。简单地说,他们实在难以接受一个农民出身的人取得这么大的成功。
  针对赵本山作品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商业成功之后,多数为非理性分析。媒体疯狂炒作,学者用春秋笔法写作,利用飞机、名车、豪宅刺激民众嫉妒心理。赵本山的商业成功与低微出身形成强烈反差,他的个人形象和角色形象不符合某些观众的审美标准,文化和语言差异造成南方观众的理解困难,过于频繁的出镜率使部分人产生反感。这些构成了他频受攻击的真正根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因素,大量民众视野狭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致使一些偏见在微博、微信、论坛上广泛流传。比如有人说小品发展慢是因为赵霸占春晚舞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赵已几年没上春晚,仍没有小品新星出现,“霸占”一说不攻自破。很多学者其实对赵的作品并不了解,甚至没认真看过,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起哄,在网上信口开河。有些人先入为主,未看作品先出结论,用这种心态来看喜剧,效果可想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31
小品太低俗了,现在生活进步,已经代表不了现在的农民形象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