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道德?

如题所述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北京奥运会上,140多万志愿者提供热情服务,展现首都群众文明素养;上海世博会上,会场内外无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礼的国人形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当前人们的种种道德焦虑,凝结在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许多不作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车时搀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赔13万。遗憾的是,法院没有给出是非判断,却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败诉。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了。
2010年,郑州青年李凯强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选择了李凯强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实,就将此事件定性为郑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实上,李凯强本人都已经承认是自己驾驶摩托车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并不是纯粹的助人为乐。
从经济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过牺牲眼前的小我利益,来换取长远的更大的社会利益。但道德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不诚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轻松越过道德底线,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损失。无论是司法的模糊判断,还是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现了滑坡,而是公众对道德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是在面对新的道德现象时,人们普遍感到缺少确切的判断标准,从而产生了世风日下的感觉。
道德没有敌人,她从来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远能给世界带去温暖,给有道德的人以内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会上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环境来促进和推动。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道德观念,缺少的是如何为这些道德观念提供有力的后援——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道德重建,社会转型的必然
所谓的道德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只存在于我们身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9
定义1:由个体自我意识为起始,引影到群体当中,形成的《精神》《语言》《行为》宏观性微略统一,即为道德.
  定义2: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定义3: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4: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第2个回答  2020-02-28
第3个回答  2015-05-29
先给他(她)钱,看他(她)要不要
第4个回答  2015-05-29
道德只能律己,不能拿来律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