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计算层次?怎么算出3层4层的! 说详细点! 喷子勿喷!求大神回答!

如题所述

离散数学2:基本概念


公式层次:单个的命题变项A是0层公式。


如果A是n层公式,B是m层公式,那么¬A是n+1层公式;C=A∧B,C=A∨B,C=A→B,C=A↔B的层次是:max(n,m)+1。


比如(¬(p→¬q) ∧((r∨s) ↔¬q)的层次计算就是:


0 1 0 0 1


2 1 1


3 2


4


4层公式


设p1,p2,p3…pn是公式A中的全部与命题变项,那么给它们各指定一个真值,这就是A的一个赋值/解释。若使A=1,则是成真赋值,否则就是成假赋值。


所以含有n(n≥1)个命题变项的公式有2n个不同赋值。


真值表:把命题公式A在所有赋值下取值情况列成的表。


例:写出(¬p∧q)→¬r的真值表,并求它的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扩展资料:

学科内容

1.集合论部分:集合及其运算、二元关系与函数、自然数及自然数集、集合的基数

2.图论部分:图的基本概念、欧拉图与哈密顿图、树、图的矩阵表示、平面图、图着色、支配集、覆盖集、独立集与匹配、带权图及其应用

3.代数结构部分:代数系统的基本概念、半群与独异点、群、环与域、格与布尔代数

4.组合数学部分:组合存在性定理、基本的计数公式、组合计数方法、组合计数定理

5.数理逻辑部分:命题逻辑、一阶谓词演算、消解原理

离散数学是传统的逻辑学,集合论(包括函数),数论基础,算法设计,组合分析,离散概率,关系理论,图论与树,抽象代数(包括代数系统,群、环、域等),布尔代数,计算模型(语言与自动机)等汇集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离散数学的应用遍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

离散数学也可以说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核心学科,在离散数学中的有一个著名的典型例子-四色定理又称四色猜想,这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它是在1852年,由英国的一名绘图员弗南西斯·格思里提出的,他在进行地图着色时,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仅用四种颜色着色,并且共同边界的国家都可以被着上不同的颜色”。

那么这能否从数学上进行证明呢?100多年后的1976年,肯尼斯·阿佩尔(Kenneth Appel)和沃尔夫冈·哈肯(Wolfgang Haken)使用计算机辅助计算,用了1200个小时和100亿次的判断,终于证明了四色定理,轰动世界,这就是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互协作的结果。

离散数学可以看成是构筑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桥梁,因为离散数学既离不开集合论、图论等数学知识,又和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库理论、数据结构等相关,它可以引导人们进入计算机科学的思维领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离散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5
离散数学2:基本概念
公式层次:单个的命题变项A是0层公式。
如果A是n层公式,B是m层公式,那么¬A是n+1层公式;C=A∧B,C=A∨B,C=A→B,C=A↔B的层次是:max(n,m)+1。
比如(¬(p→¬q) ∧((r∨s) ↔¬q)的层次计算就是:
0 1 0 0 1
2 1 1
3 2
4
4层公式
设p1,p2,p3…pn是公式A中的全部与命题变项,那么给它们各指定一个真值,这就是A的一个赋值/解释。若使A=1,则是成真赋值,否则就是成假赋值。
所以含有n(n≥1)个命题变项的公式有2n个不同赋值。
真值表:把命题公式A在所有赋值下取值情况列成的表。
例:写出(¬p∧q)→¬r的真值表,并求它的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p q r

¬p

¬p∧q

¬r

(¬p∧q) →¬r

0 0 0

1

0

1

1

0 0 1

1

0

0

1

0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0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0

0

0

1

1

1 1 1

0

0

0

1

所以成假赋值为011。000,001,010,100,101,110,111为成真赋值。
如果A在所有赋值下均为真,则A是重言式或永真式,如果所有赋值下均为假,则为矛盾式或永假式。如果A不是矛盾式,那A就是可满足式。
如果A是可满足式,那么A至少有一个成真赋值。如果A是可满足式,而且有至少一个成假赋值,则A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真值表最后一列全1则为重言式,全0则为矛盾式,至少有1个1,则为可满足式)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如果A和B构成的A→B是重言式,那么A与B是等值的,记作A⇔B。可以用真值表确定A↔B是不是重言式,来判断A是否与B等值,也可以判断A与B的真值表是否相同来确定A⇔B还是A⇎B。
16组常用的重要等值式模式:
1、A⇔¬¬A
2、A⇔A∨A,A⇔A∧A
3、A∨B⇔B∨A,A∧B⇔B∧A
4、(A∨B) ∨C⇔A∨(B∨C),(A∧B) ∧C⇔A∧(B∧C)
5、A∨(B∧C)⇔(A∨B) ∧(A∨C),A∧(B∨C)⇔(A∧B) ∨(A∧C) 分配率
6、¬(A∨B)⇔¬A∧¬B,¬(A∧B)⇔ ¬A∨¬B
7、A∨(A∧B)⇔A,A∧(A∨B)⇔A 吸收率
8、A∨1⇔1,A∧0⇔0
9、A∨0⇔A,A∧1⇔A
10、A∨¬A⇔1
11、A∧¬A⇔0
12、A→B⇔¬A∨B
13、A→B⇔(A→B) ∨(B→A)
14、A→B⇔¬B→¬A
15、A↔B⇔¬A↔¬B
16、(A→B) ∧(A→¬B)⇔ ¬A
分类: 数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3
比如说第一个三层的解释:
p为0层,非p由定义知为1层;非p且q选之中较大的层数,q为0层,得整体非p且q为2层;非p且q——>非r,取较大一个然后加1得3层。你可以试着推一下后面的四层,说白了就是每次加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