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得了浸润性乳腺癌2期,向您求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我妈妈得了浸润性乳腺癌2期,向您求助
所患疾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期

病情描述(主要症状、发病时间):左乳浸润导管癌,2级,肿瘤1.2cm*0.5cm,癌组织侵及神经,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左残乳乳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残乳、乳头及基底未见癌组织浸润累及,腋窝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0/20),.
免疫组化结果:ER(+>75%),HER-2(-),PR(+<10%),P53(-),Ki-67(+<5%),CK(34&szlig;E12)(+),CK5/6(+),E-cadherin(+),EGFR(-),pl20(膜+)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医院采用TA方案,间隔三周化疗,紫杉醇脂质体150mg+吡柔比兴星40mg.但最后一次不知为何增加剂量至紫杉醇脂质体180mg+吡柔比兴星60mg,每次用药两天,病人59岁,身高156CM体重(手术后化疗前)53公斤(手术前56公斤).病人每次化疗后反应尚可,除掉头发、短期食欲不佳外没有太多不良反应,就是最后一次化疗检查发现转氨酶有些升高,白细胞每次化疗后一周左右低至2300左右,最初两次化疗后注射升白针,后两次没有使用靠自身,到下次化疗基本会升至14000左右。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这个化疗方案对于她来说是否不适合,而且可能剂量不够标准,据说不仅疗效无这法保证还会产生耐药性,属于化疗不规范,不知这种情况有多严重?是否有必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此外,根据她的情况(病人年龄59岁,已于四五年前闭经),内分泌治疗应于何时开始,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三种药物有何差别,用哪种更好?

根据你的介绍,你妈妈的乳腺癌肿瘤直径没有超过2cm,腋窝20个淋巴结没有转移,在临床上属于2a期乳腺癌,是早期乳腺癌。总体上讲,治疗效果很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R受体阳性,可以做内分泌治疗。根据乳腺癌临床指南,肿瘤直径超过了1cm, 需要化疗。化疗的方案有很多种,主要分为4类,非蒽环类经典方案(CMF)、蒽环类(CAF/CEF)、紫杉类(T/TC/TAC)和近几年出现的其他药物(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等)。目前常用的化疗方案是蒽环类和紫杉类方案。对于你妈妈的病情来说,首先是应该化疗,其次哪种化疗方案都是可以的。用紫杉+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我个人的感觉是高强度的化疗,单用含有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如CEF或TC方案都是满足要求的。关于剂量,体表面积是计算用药量的基础,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适当减量,一般不少于计算应该用药量的的85%。你妈妈实际接受的化疗属于合理范围,联合用药所用的剂量比单药方案的用药量要少。吡柔比星的副作用很轻,配合紫杉类药物化疗效果应该比单药方案的疗效和病人的耐受性要好。化疗4个周期是及格水平,标准化疗大多是6个周期。
化疗结束后开始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分为两类,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适合所有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不论是否绝经。近年来证明,对于绝经期以后的病人,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好于他莫昔芬。在三种芳香化酶抑制剂中,临床经验最多的是阿那曲唑。来曲唑是同类的药物,对于血脂高的病人最好不用。依西美坦是结构不同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实验证明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人的效果略好于另外两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常用于用过2~3年他莫昔芬的病人在绝经后转换为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用药。阿那曲唑和来曲唑与依西美坦的化学结构不同,副作用略有差异,对病人的具体作用可能不同,可以试用其中的一种,如果不适应,换另一种。
你妈妈不需要放疗。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些胸腺肽类的药物提高免疫能力。
在术后的三年内每4个月复查一次,3~5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很有必要。

(张文海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参考资料:盛京医院张文海 http://surgeonzwh.haodf.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