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94天。

经常有人说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你并不是真正地“懂得”了这些道理,而是仅仅“知道”了这些道理,甚至与有些道理只是擦肩而过而已。

懂得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去用、去做的人很少。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是很多人的通病。懂得再多道理,不去用不去做都是白搭。

对于很多道理,听是一回事,懂是一回事,亲自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再精妙的道理,如果只停留在思维层面不去做,那它永远不会成为你的东西。当你真正去做以后,你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思考如何解决,在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这些道理才会逐渐转变成你的一部分。

所以,解决这个困惑的唯一途径就是:知行合一。

前人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可惜的是,那些道理,他们一条也没有照做,没有知行合一。但凡能做到一条,都能过好一生。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是,没做到,就不是真知道。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人人都“知道”,但并不是真知,因为没有知行合一。

就像你知道盐是咸的,糖是甜的,但要尝过才知道什么是咸,什么是甜。就像老虎吃人很可怕,人人都知道,但只有那曾经虎口脱生的人,那浑身发抖、心有余悸的人,才真知道老虎吃人是怎么个可怕。

而现实中的许多人说起道理来夸夸其谈,舞文弄墨,看似无所不能,实则空有虚名,因为他们只想追求高深,不求知行合一。

对于这样的人,孔子曾哀叹,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大家出门都不从大门走吗?门前就是大道,抬脚走就是,怎么大道上我看不见人呢?

确实,人们觉得从大门出去,太没本事,太没创意了,他们都翻窗户出去,翻墙出去,要找小路,找捷径。

事实上,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

你给他指一条简单的大路,他不肯走,说太简单了,老想再整点别的。一心想不走寻常路,却不知道成功不是靠不走寻常路,而是在寻常路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因为不肯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愿意下笨功夫,所以总是希高慕远,总想贪巧求速,总想拔苗助长,总想另辟蹊径。有直道不走,非要弯道超车,不知道多数情况是弯道翻车。

所以,大道是简单的,只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可以了,而且将知行合一运用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上。

比如,我因经常看手机或电脑,近视度数不断加增,有一天我开始慎重考虑怎样才能避免视力进一步恶化,最后总结出“四个不”:不长时间看手机(超过1小时就要休息一下)、不在昏暗的环境下看手机、不躺着看手机、不在走路时看手机。然后当即开始知行合一。从此,早上醒来先起身、拉开窗帘再看手机,工作时看手机或电脑时间长了就会休息一下,走路时若必须要看手机就停下来。

工作和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生道理和准则就形成了原则。桥水基金的达利欧特别重视原则的重要性,还为此专门写了他著名的畅销书《原则》,他说,“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

遗憾的是,你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坚持原则,以至于“原则上可以”这句话,意思就是先答应着,但到时候不保证可以。“原则上不可以”,意味着总有办法可以。原则,就成了一般情况规则,遇到特殊情况就突破。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了:原则不是最应该坚持的吗?不是最应该知行合一的吗?

大家都知道弄虚作假是不对的,但真遇上了,却装着明白犯糊涂。比如,我是英语老师,而且是英语界的少数派:男英语老师,所以经常有人找我替考英语,比如职称英语、自考英语等。但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已将“从不替考”定为原则去知行合一,不管找我的是朋友、同事还是领导,我都一概谢绝。我总会告诉他们我可以给备考建议,甚至免费辅导都行,唯独不能替考,因为这是我的原则,常常为这样的说法,受到有意无意的鄙视。可能是 社会 对坚持正确原则的人给予了自由的回报,但不管怎么说,后来就再也没人找我替考了。

人们碰到一点利益诱惑,就放弃原则了。不能坚持原则,就走不远,就不能成大事。

关于原则问题,有两点要说:

第一,看你追求的东西,在内还是在外,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追求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世界,这是向内求。追求功名利禄,这是向外求。向内求,就能坚持原则,坚持自我。向外求,就会随时放弃原则,迷失自我。

第二,坚持原则,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你的原则会替你自动选择周围的人,与志同道合、心气相通者待在一起,你的世界会越来越美好。在恶劣的世道里,你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小生态。如果你足够强大,成为圣人,大而化之,则世界因你而变,一身正而天下皆正。

坚持原则,是内心强大,是智慧通达,是勇往直前。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