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摄像机(不是电影机)比单反贵画质还差?

如题所述

非电影摄影机的视频摄像机,通常有几个等级:

1.广播级摄像机。

2.业务级摄像机。

3.民用高端摄像机。

4.家用普通DV机。

摄像机作为一种传统视频拍摄设备,发展 历史 已经非常悠久,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作为一种专业视频拍摄工具,在短期内不会被其它机型替代。

有朋友认为单反、无反相机抢去了很多传统摄像机的份额,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被相机取代的只是上述摄像机类别划分中的最末一类,也就是家用DV。就好比手机抢走了低端卡片相机的市场是一个道理。在专业、准专业领域,摄像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么又有些朋友会说,单反拍视频画质要比摄像机好。其实这要看怎么去看待所谓的“画质”。由于单反这类相机cmos感光元件尺寸很大,所以拍摄的视频画面具有较好的浅景深效果,具有不错的高感光性能,属于类“电影机”的效果,但传统摄像机使用方向本身就与这个用途不同。

传统摄像机虽然感光原件尺寸较小,但它具有非常明确的用途,那就是要画面更“清晰”。这种清晰包含了大景深带来的画面整体清晰度呈现,也就是说传统摄像机本身就不希望拍摄景深过浅的画面,而追求较大范围成像清晰度。原因很简单,是与其主要用途相关联的。

传统摄像机的应用领域多为广播电视传媒,新闻影像记录、演播室视频采集、会议课程等长时间视频记录、演出拍摄等用途是它的阵地,在这样的应用场景下,浅景深的艺术效果并没有市场,而且还要尽量避免景深过浅带来的对焦失准、背景模糊等画面效果。而专业、准专业级别的摄像机具备的分辨率、码流、色度采样率等是与广播电视标准相匹配的,这方面相机却不那么规范。高端摄像机画质根本不能说比相机差,而是画质取向不同,达到广播级标准或类似规格的摄像机,画质一点都不差,反而相机会在指标上满足不了广电行业需求。

另外,摄像机的大范围变焦镜头、内置ND减光镜、多种音频视频接口、长续航、专为视频设计的操控体系都是相机所达不到的规格。

按现在的发展趋势,摄像机与相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交叉,但是在专业用途领域,还是各自有各自的特长,也不存在完全融合的可能性,只有在民用领域这种区分越来越模糊。

谁跟你说的?

你说的应该是专业级广播级的摄像机了,普通家用便宜的多,所以不做讨论!

在专业级领域,使用频次最多的就是网络多机位直播,会议录制直播,婚庆等小型集会内容录制,从这些特性不难看出,这类摄像机录制时间长,使用频次高,对摄像机的硬件基础要求高等特点!虽然现在婚庆主要以单反为主,但单反的使用特性注定不适合长时间使用的要求。首先是硬件特性,专业级摄像机一般使用1/2.8英寸或者更大coms,一般为3片,分别识别红,绿,蓝三种基础色彩,内部有散热风扇,镜头也支持20倍光学变焦,基础倍率一般都是18,而且机身接口更为丰富,一般标配SDI,HDMI和模拟音视频接口,而单反虽然感光芯片更大,确没有专门的散热风道风道和接口设计,所以只能录制短片,而且接口也不能直接上切换台,需要转换设备,镜头使用也不如专业摄像机方便!网络直播对于画质损失较大,所以单反的优势在网络直播领域并不明显,而且需要频道更换电池,甚至会成为直播的负担!虽然有外接电池,但发热极其严重,长时间使用会烧毁感光芯片!

广播级领域,这个更不用说了,在专业的赛事,大型晚会,多机位卫星转播的时候,单反毫无用武之地!

单反的优势是在如今网络普及,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能够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拍摄一些素材,才迅速发展,而且单反或一些能够拍摄高质量视频的全画幅微单,镜头组丰富,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前期成本低,成为很多自由创作人和工作室的首选

因为外行太多了,他们把浅景深当成了好画质。

我猜你是看了,很大的那种机器,才发出这种问题?那种玩意就是个放大版的DV!真正的摄像机画质还是在线的。

摄像机一般底子小,镜头变比太大,镜片多,处理电路压缩画质,渲染色彩。导致画质差。典型的垃圾画质电视剧是,亮剑,中国式关系。高画质电视剧是,神医喜来乐。当然还是90年代香港武打胶卷电影空间立体感好,色彩更好。

简单说一下吧,其实现在大家看网上的短视频把眼睛的看坏了,以为手机和相机拍出来的就是好东西。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大景深啦,续航时间啦,别的答案都涉及了一些了,我就来说一说专业和业余的色彩吧。

其实随便看几个视频,就会看到在光线变化,尤其是构图变化的时候画面的色彩就不断的在变化。尤其是人脸,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人物的脸上一会儿青了,一会儿紫了,没过一会儿又变灰了。或者一会儿暗了,一会儿亮了,画面一会儿对上焦了,一会儿又对不上焦了。当然了,天才的Up主们很快就发明了把手放到口红后面的辅助对焦大法,但是有些人的视频里面你会看到,当他们把手举到镜头前面的时候,手上的东西永远都是虚焦的,相机就是死心眼儿的永远对焦到背景上。

为什么这些视频的色彩,明暗和焦点会这么乱呢?因为相机和手机的智能程度还太有限,甚至连人工智障的水平都够不上,更别指望什么人工智能了。然鹅相机厂家为了多卖钱,多卖货,偏偏在这么有限的技术水平下,和不惜代价的把什么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全都一股脑的给你堆上去,这些东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许会帮你拍出非常好的视频来,但这也还只是也许,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很难测准的。

对焦,明暗这些东西还好说,毕竟经过了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时代一百多年的技术积累了。色彩和白平衡那可就难了,然鹅这个白平衡还是自打数码相机时代才开始有的东西,这东西一共面世也才十几年,二十多年,厂家也并没有多少积累,偏偏这个东西还最不容易。

更可怕的是,相机这种东西毕竟是个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特点就是任劳任怨,不知疲倦。他不光是不知疲倦地帮你拍摄,他还想要不知疲倦的在每一分每一秒钟里面都要想办法把你的对焦,明暗,白平衡,色彩这些复杂的东西都给你搞准了。关键他还没有那个本事,但是他可是有那个不知疲倦的劲头的。

其实最可怕的就是他的这个不知疲倦的劲头的,就是说他永远都在调整,永远都在修改。有可能前一分钟画面的色彩和白平衡都是非常好丢,但是下一秒他就非得给你改成一脸乌青,或者发灰,发绿,反正就是看着不像活人的样子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Up主拍完了以后都要 大量的精力在后期调色以后才能发出来的原因了。

但是这能怪相机或者手机不好吗?也能,也不能。说说不能的原因吧。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你的相机不知疲倦的一直在检测,一直在检测。所以前一分钟的画面里可能是阳光明媚,树木苍翠,这个时候画面色彩是很美的。然后下一分钟人物进来了,穿了一件雪青色的衣服,镜头有给推了一个近景,这个时候你就看到整个画面的颜色都变得很诡异了。然后下一分钟可能人物有走到一块水泥地上了,水泥地是铅灰色的,然后呢,人物找了个小马扎坐下来,镜头变成俯拍了,水泥地占据大部分画面了,然后整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人物脸上的颜色就没有固定过。

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相机一直在检测。所以当画面中的内容不一样了,但是相机并没有智能到能够理解到画面的内容不一样了。相机就就只知道用现在的画面算出来的白平衡和刚才不一样了,相机就认为白平衡好像的“不对”了,然后就不知疲倦的重新计算了一下白平衡,然后用重新计算出来的白平衡给画面重新计算色彩。然后再下一分钟再重新计算白平衡,然后再重新计算色彩。这就是为什么你好发现你拍出来的色彩一直就没有稳定过。

所以要说怪相机呢,当然是相机造成的呀。要是说不怪相机呢,也说得过去,因为相机就是这样被设计的嘛。

说了这么多了,那专业的摄像机是怎么处理画面内容和白平衡的变化的呢?其实说破了的话也很简单。专业的摄像机有专门的开关可以把这些功能统统都关掉。

一般用专业的摄像机去拍摄的时候呢,摄影师都会那一块白板,或者灰板,在现场的光线中测量出一个白平衡数据,记录到摄影机里面,然后就把这个数据固定下来了,后面不管拍多久,只要摄影师不说要修改,摄影机就老老实实的一直用这个白平衡去拍摄,一直用这个白平衡去计算色彩。所以不论场景如何转换,人物,背景,灯光的色彩如何变化,专业摄像机计算出来的色彩永远是不会受影响的。

简单总结一下。所谓专业的设备他的专业性通常并不体现在他有多少牛逼的功能上面,而是体现在他能关掉多少牛逼的功能上面。就像是开飞机一样,飞行员开着一架几千万上亿的大飞机,还有搬动几百的开关才能把飞机开起来,你的十几万的 汽车 都已经是自动挡了。那飞机为什么还那么贵呢?就是因为飞机里的每一个控制器都要做到能够单独被关掉,这样才能让飞行员完全掌握飞机的一切。就像你的 汽车 都机油泵如果能够单独被关掉,你的左前轮减震器能够把液压单独把关掉,或者弹簧单独被关掉,那你的车就不是再多掏十几万就能买得下的了。

所以说,专业设备之所以贵,是为了满足专业人员的需要的。专业的要求常常是要求不管是在什么环境里面,拍出来的东西都是直接就可以播出,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的。比如说新闻直播的时候, 体育 赛事直播的时候,这种时候哪有时间给你再去做后期,去调色的机会啊?

看什么摄像机了,目前4k级的,大场景和特写拍摄,还是有优势的,单反取代不了摄像机,就像手机不会淘汰单反。

你是拿以前的摄像机和现在的单反比画质吧。

你看看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画面画质差吗?人家用的专业摄影机几十万一台,画质难道比不过单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