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为什么只在新疆荒漠地区才有?

如题所述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利用竖井和暗渠相结合,将地下水引出地面用于灌溉。坎儿井的修建需要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新疆荒漠地区能够满足。

充足的地下水源

以新疆吐鲁番为例,吐鲁番北部和西部有高大的雪山,夏季融雪,雪水会渗透入戈壁,汇集成地下的潜流。

具有坡度的地形

具有坡度的地面和地下水,使得平直的坎儿井能够从高处将水平着引出地面。

坚固的土质

如果土质不够坚固,则很容易造成坍塌。新疆地区的沙砾和黏土胶结形成的土质坚实,保证了井壁和暗渠不容易塌陷。

综合来说,修建坎儿井需要的条件新疆的荒漠地区都非常符合。

——以上内容摘自米莱童书《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0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第2个回答  2019-02-19
以气候变化有关吧,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与中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工程。维吾尔语称其为“坎儿孜”,因此得名坎儿井,新疆地区的坎儿井总数有17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因此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不会因为炎热、狂风等天气状况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当时称其为“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第3个回答  2019-02-20
新疆荒漠地区土层深上面沙层厚且易流动(被风吹刮),所以只有坎儿井最适合当地取水、用水。
第4个回答  2019-02-19
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由于盆地的气候条件极为干旱,地面径流比较缺乏。盆地北面由冰雪和降雨补给的天山水系以数十条山谷河流形式流向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除了河床渗漏为主以外,尚有天山山区古生代岩层裂隙水的补给,所以说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加上地面坡度特大等情况,从而构成了开挖坎儿井在自然条件上的可能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