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辩证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与社会有关

怎样辩证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与社会有关

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要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在此过程中,亲社会行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又称“利他行为”、“向社会行为”,有人将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规范的利他行为指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取报酬或社会赞扬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 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心理学家们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励,或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等。
一般来讲,亲社会行为受个体差异(助人动机、对情境的认识、移情、内部奖赏、心境)、外部情景(他人在场、榜样、逃避情景的难度、危险的增加、社会期望以及时间紧迫等)和被帮助者特征3个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斯陶布曾提出一个亲社会行为理论来解释亲社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该理论用亲社会价值取向来表示人们帮助他人的动机和目标。认为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在3中动机源:一是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原则;第三种动机源是移情,该理论认为上述动机转换为行为还要考虑到能力因素的影响。如:知觉到他人的需要,迅速决策,制定行动计划的能力等都会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有影响。具体分析,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七种:
一、年龄
年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因素,心理学家之所以对年龄这个因素有兴趣,主要是想弄清楚儿童究竟在何时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如何等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最早有可能表现出类似成人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大约是1周岁。8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试图帮助成人做一点家务活,但被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仍然是: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因为一般来说,儿童在此时才显示出与其他儿童一起玩的兴趣,在共同活动中,他们会帮助其他收到伤害的儿童,把玩具提供给他们或试图安慰他们,国内关于幼儿园幼儿被试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就存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但也有研究认为,幼儿园中班儿童基本上不表现亲社会行为,大班才开始出现亲社会行为,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除人群、实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外,也可能与对亲社会行为定义的不同理解有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一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有增长趋势,但涉及到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行为种类。情况又有所不同,林崇德的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有关,尽管利他行为在3岁以前会出现,但这些行为可能是家长示意的或是经过同伴的请求或威胁才做到的,而自发的利他行为,如:合作、分享或其他的亲社会行为,要到3-6岁才会出现;儿童与他人分享的意愿到了6-12岁会迅速增长,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在与同伴分享方面和 长他们越来越愿意分享,对于这种情况1985年,皮尔的一项研究表明对此作出解释,她让4-9岁的儿童看一套连续的小画片,中心内容是别人需要帮助,需要帮助的社会线索有的很细致、有的很明显,看过以后,让儿童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主人公遇到了麻烦,并让他们提出解决的办法,当社会线索很明显时,4岁和6岁儿童都能注意并提出解决办法;当线索不明显时较小的儿童就不像较大儿童那样能注意到并解决麻烦了,因此,年幼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少是因为他们无法提供这些社会信息,此外,1983年,潘德森的实验研究还证实,年长的儿童对他人更负责,更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
二、性别
目前有一些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收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刘明通过对幼儿心理理论与亲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得出性别对亲社会的影响结果,学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亲社会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显著优于男孩,岑国桢研究了儿童的分享观念,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显著优于男孩,以合作为例,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男女儿童能够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女孩倾向于选择合作,男孩倾向与彼此之间的竞争,在合作的行动方式上,男女儿童之间也存在不同,女孩更多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沟通和协商以达到合作的目的,而男孩更多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在曾屹丹等的实验观察中发现男女孩子之间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并不是按”完”“无”的分野方式进行的,男孩在对待一些重要事件(如:困难或者复杂的任务)时比女孩子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女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更多以不伤及自身利益为前提,还有,在小学期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对同伴实施亲社会行为中仍然更多是在同性中展开。
三、同伴关系
李丹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实验研究中,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5种问卷量表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效用,对人际关系不信任有显著的负效用。
四、认知发展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重视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般认为,除智力水平外,影响较明显的两种认知能力是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中他人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和理解、认知发展理论假设,随着儿童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的发展,他们对认知对象的反应能力也相应的增强,昂特伍得和摩尔对16项有关研究的综述表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呈高相关,即使年龄因素被控制时,两者之间仍然具有显著相关性,除观点采择外,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者用道德两难问题来测定道德成熟度,发现道德判断成熟者不仅帮助别人更快,他们还更会抚慰沮丧的同伴,与之分担痛苦,并谴责那些看到伤害事件而无动于衷的人。
五、榜样学习经验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类似的情境中学会了怎样去做,有许多实验研究可以证明榜样学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榜样学习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制可能有两点:一是模仿,二是内化,如果榜样学习过程中内化机制发生作用的话,榜样学习的结果应该能够泛化并具有一定的特性,有实验表明,对亲社会行为榜样的观察不仅使儿童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明显增加的亲社会行为,也使他们在8周后的活动中比其他儿童更易发生亲社会行为,斯陶布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儿童的主人行为,成人的榜样行为可以增加儿童对决定行为适合性的规范的注意。
六、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也可以说是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这一点在心理学界已经达成共识,霍夫曼提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重要动机源之一,1984年他又指出,正确判断他人情绪状况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移情为什么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霍夫曼的解释是:一旦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不幸是他们自己移情情绪的原因,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儿童就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的需要,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所以能够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的他 同情心的人更有可能帮助人,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七、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等媒介,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有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比如:婴儿在对成人第一次微笑和发声等社会行为发生的两个月后,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儿童随后对同伴的行为、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4
狗尾续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