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的基本形式

如题所述

衣裳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介绍: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裤子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上衣下裳样式描述:

“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服装,衣襟右掩的称为右衽,衣襟左掩的称为左衽。“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所说的“裙”。

除了上衣下裳制外,衣裳连属制也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另外一种服制。

衣裳的发展历程:

原始时期:

原始人将兽皮拼接成衣服御寒。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纺织出现,人们开始用麻布缝制衣服。此时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颜色是上玄下黄。此种服色观念来源于“天地崇拜”,影响深远。

秦汉:

秦:冕服和深衣;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出现最完整的官服制,讲究戴冠。民间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为主。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笋、纮、充耳等组成。

魏晋南北朝:

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男子日常服饰以宽衫大袖为时尚。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上身着糯、衫,下身穿裙子,“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裤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民族服饰大为交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