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能守几代?

如题所述

人们常说,一代亲,打折骨头连着筋;二代表,血脉相连怎能了;三代了,红白喜事各家跑;四代完,亲情如水不再连;五代如同是乡亲,不打交道全是空。
祖坟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北方守三代,即父母辈、爷爷奶奶辈、祖爷爷奶奶辈罢了!南方人一般都有祠堂,名门望族的大户人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到祠堂祭祖,但上坟祭祀也只不过是三代罢了!
但大伙千万要相信,孝亲祭祖却是得到福报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对自己已故亲人的祭日,去他们的坟地焚香烧纸,祭拜祖先,祖先就会默默的保佑你,让你遇事可以化险为夷,平安度日过好每一天!
祖坟,能有守几代,这个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关键是看这个家庭,家族,出来的人才有多少,文化有多少决定。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要明白,拜祭祖先的意义。那就是一种中华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在哪里?在学堂、祠堂、中堂。学堂教人读书明理,祠堂教人敬天法祖,中堂教人仁义孝悌。
学堂文化至今得以繁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入人心。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团结互助性。可以一起努力发展。一起互帮互助。
中堂,农村人一定不会陌生,每家每户都有个中堂,俗称“堂屋”,又称“中央间”(因中堂均设在房子最中间)。正壁会有“香火”,上书“天地国亲师位”等燃香供奉。很多中堂会有一首对联,“敬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教子孙两行正业曰读曰耕。”横批:祖德流芳。
这些都是拜天地,敬祖宗,尊师重教,都是告诉后人,人要有敬畏之心,顶头三尺有神灵。每年,清明节都会有父母,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去扫墓,也就是告诉他们,什么是什么祖先,一代一代往下传,很多地方几十代的终祖都会伏正常年有人拜祭。
所以这个看一个家族的文化,决定拜祭的时候。决定墓能守候几代。普通人家都会在三四代之间。
一般往上是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往上的话如果不是家里有族谱或者家族有祠堂供奉,有老一辈的人带头管理的,相信很多人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了,别说还知道坟在哪里。不信你现在可以问问身边那些九零后的年轻人,有几个能顺口说出他曾祖父的名字,恐怕很多连他祖父的名字都会说不出来滑粗,更别提高祖的了。
其实追源溯远有利于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之间的亲近和团结,象我们家族里每年都会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出远门的子孙都会回来共同参与,老一辈的带着年轻一代到很远的山上寻根祭拜,增加了后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实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于国于家,也未曾不是一件好事。我家的祖坟现在就能找到高祖父那一代了,也就是我爷爷那一代。
我们家也算世代农民,有据可查的也祖上没出过大官或者大地主,所以坟地都是在自家的田地里。
我们村在这边也是个大村子,有3000多口人,大多数村民都是同姓,少数几个其他姓氏的也都是入赘过来的,总的来说也算是一家人。
据老人们口口相传以及村志记载,大约在清朝中页,祖先三兄弟从新郑迁移到了这边。
因为大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也没啥宗祠啊、祖坟啊之类的场所,都是各家卖各家的,都是在田间地头找空地安置先人。
我们村子埋人基本信厅镇都是在东边的麦地,所以我们这说老人去世,都说去地里“看麦子”了。
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的先人都埋在麦田里。
当然啦,因为那时候年纪小,上坟烧纸之类的事也不参与,对具体有哪些先人我是不知道的。
05年拆迁后,我们村子有了一块集体墓地,所有的先人都埋进了集体墓地。
今年清明节时,我祖爷爷的兄弟的后代要认祖归宗,本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我们作为后背男丁,需要到所有的先人分钱烧纸禀报此事,我这才知道我们家祭祀了多少代先人。
备份最高的是高祖父,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再往上的坟,拆迁时没找到,或者战乱年代没起坟头,都已经找不到了。
从我高祖父来算,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辈、我,正好是五代。
也对应了古人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普通老百姓,能五代祭祀就挺不错的了,毕竟我连曾爷爷都没见过,谈感情亲情啥的也做不到。一般四代,即曾祖爷曾祖母,祖爷祖母,老去的父母,至于四代以上的祖坟,必须是有特殊情况的,如我是黄氏二十一世,但我们一大家族每年冬至都要拜祭我们黄氏十三世祖,因为我们在这共同十三世祖的后人在有人逝世的时候,这些后人各家各户都要派一人去参加为逝者做事,送别,这样的祖宗比我整整高了八代,还有,我们黄氏七世祖公祖妈,因为七世祖公视妈在我们当地创立了黄氏道韵派,是道韵黄氏的始祖,所以道韵子孙每年清明节前一、二天必须在各地派代表给我们七世祖公祖妈祭拜,还有我们黄氏江夏公,江夏公在南方创祖,所以我们称夏公为南方江夏黄氏第一始祖,每年将近冬至的时候江夏黄氐子孙有好多万人都要到澄海莲花山江夏公的祖坟祭拜,至于普通的祖宗我们只祭拜到四代前人左右,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先人代代都祭拜,都守坟,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时间干活谋生了,必须天天祭拜,天天守坟,这不符合实际。本手而论,也就三代(曾祖)。经济条件好的,家族从政显耀的,才有精力追溯到本族本股之一世祖。如果一个姓氏的家族成员在当地比较集中,他们各世祖的祖坟也随之相对集中。相对集中就好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培土。因此,这样的姓氏,其祖坟能守二十多代即五至六百年左右。朝代大概在元明时代。
上面的情况只限于几百年安居本郡之姓。有些姓氏因为天灾和战乱,总是迁徙,背井离乡很难守住祖坟。
广东惠州等地客家人,他们保留罐葬习俗。这种习俗应该只有客家人才有。中原人(河南安徽等省)不会有。
客家人祖籍甘陕,随黄河逐水而下,途径河南。因此河南是其发祥地。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将近柤之骸骨用陶罐装敛,随身携带,到落脚地再择地安葬。我估计他们也只能携带两代祖先的骸骨,逃难之人能沿途平安不被丢弃,就不错了,兵荒马乱的。
华人相比于洋人,优点在于本氏族源远流长。只要你愿意,每年清明节,可以从黄帝往下拜。很多大的姓氏发展历史是有谱可查的。这个是中华文化圈特有,只此一家,别无二致。
讲明白一点,就是族谱和祖莹共存。族谱记载详细到,哪位先祖,生于何年,逝于何年,葬于何处,某山某向。后人如果找不到哪代祖莹,翻开族谱,一目了然。
现代少数女性,女权嚣张。婚嫁要挟,易子之姓,来个李代桃僵。殊不知那样一改,孩子进不了宗庙,也入不了族谱。整个一群孤魂野鬼。哪里还顾得上守他的祖坟。清明祭祖是中华各民族祭拜祖宗的传统,上坟祭祖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家的祖坟老一辈人清明节会在世时带领全家老少爷们,能够上坟的人全部上坟给祖坟清扫添土,能够上坟祭祖几代,也是看地区差异,如果常年累月都是战火纷飞,可能没有多少祖坟保留完整,能够上的坟只能看后代能力。我们老家上坟知道的都要上,上坟的有八九代吧,
祖坟能守几代?全国各地区,特别是农村,大多数的农村还没有村级公墓,农村的坟墓还没有管理,属于散葬和乱葬,在这种情况下,万一原葬墓地被国家征收或者平整土地,坟墓就不能保证安全了。像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公墓,而公墓的墓地都是买在山上的,墓地比较大,几百年内墓地安葬不完坟墓,全体村民的祖坟全部迁移在公墓里,象这样的村级公墓世世代代都能守着。
这个还是看每个家庭的家风吧,首先是不能懒,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