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数列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斐波那契数列的发明者,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1250年,籍贯是比萨。他被人称作“比萨的列昂纳多”。

列昂那多·斐波那契于1202年研究兔子产崽问题时发现了此数列。设一对大兔子每月生一对小兔子,每对新生兔在出生一个月后又下崽,假若兔子都不死亡。问:一对兔子一年能繁殖成多少对兔子?

题中本质上有两类兔子:一类是能生殖的兔子,为大兔子;新生的兔子不能生殖,为小兔子;小兔子一个月就长成大兔子,求的是大兔子与小兔子的总和?

十二月时有大兔子144对,小兔子89对,共有兔子144+89=233对

从上表看出:

①每月小兔对数=上月大兔对数

②每月大兔对数等于上个月大兔对数与小兔对数之

综合①②两点可得:每月大兔对数等于前两个月大兔对数之和  如果用un表示第n月的大兔对数,则有un=un-1+un-2(n > 2)

每月大兔对数un排成数列为:1、1、2、3、5、8、13、21、34、55、89、144…

那么此组数列就称为斐波那契数列

递推公式:

斐波那契数列:0、1、1、2、3、5、8、13、21、34、55、89、144…

如果设F(n)为该数列的第n项(n∈N*),那么这句话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显然这是一个线性递推数列。

通项公式:

此公式又称为“比内公式”,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是通过积分的方法求出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2-29
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因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以兔子繁殖为例子而引入,故又称为“兔子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1、1、2、3、5、8、13、21、34、……在数学上,斐波纳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归的方法定义:F(0)=1,F(1)=1, F(n)=F(n-1)+F(n-2)(n>=2,n∈N*)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的应用,为此,美国数学会从1963年起出版了以《斐波纳契数列季刊》为名的一份数学杂志,用于专门刊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