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体现了解牛的三个( )。

如题所述

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体现了解牛的三个阶段如下:

1、目无全牛:不懂规律

2、目无全牛:认知规律

3、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文章原意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充分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13

原文·出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于《桑林》舞曲的节拍,也合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妙啊!技术竟达到如此境界了吗?”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臣所喜好的是道,比起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层。臣起初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无非就是一头整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如今,臣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再用眼睛去察看,眼睛的官能似乎停止了而精神还在活动。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在那些骨节间大的空档处使刀,

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现在臣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数以千计了,而刀刃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的骨节和各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宽绰而有余地的。因此使用了十九年的刀,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到了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就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缓慢,动刀十分轻微。

牛体‘哗’地一下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我会)提着刀站在那儿,为这一成功而环顾四周,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好收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一番话,从里面体会到了养生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